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龙凤呈祥是什么生肖打一生肖正确答案(龙凤呈祥是什么生肖)

发布时间:2023-12-22 17:02:12作者:超甜的布丁来源:网友整理

龙凤呈祥是什么生肖(龙凤呈祥是什么生肖)

龙凤呈祥是什么生肖

龙凤吉祥。黄道带上有一条龙。鸡在树枝上飞。它们也变成了祥云。你在想什么?这些东西是有意义的隐喻。即使我们看着它们,我们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不知道它们有多强大。那么十二生肖中龙凤哪一年好呢?

属龙:懂得抓住机遇

龙年的婴儿出生在龙年,在古代似乎没有地位,但龙年的婴儿出生在这些年里会遇到一些快乐的事件。这些快乐的事件会让这些孩子知道如何抓住机会,并在机会到来时抓住机会。例如,在熟悉了他们之后,他们是非常好的朋友,聊得很开心。今年出生的婴儿很可能在这些年出生,这改善了龙年出生的势头。

猴子:时来运转

龙凤呈祥只的哪个生肖

猴年出生的婴儿在这段时间里会更幸运,因为今年出生的婴儿将在这段时间内开始转移。因为今年是生肖猴的出生年,今年出生的婴儿今年会更幸运,但有时会更糟,所以运气会更糟。事实上,今年出生的婴儿很可能会遇到高尚的人,从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属鸡:命中有贵人

鸡年出生的宝宝在这段时间里很可能会遇到自己的贵人。以前的生肖猴遇到了犯小人,而且还是在一个贵人的帮助下,所以人缘也会变好。这一年出生的宝宝也比较顺利,但千万不要害怕,最好有人帮忙,这样才不会误入歧途。对于生肖鸡来说,他们的贵人就在他们身边,因为有了他们的帮助,一切都会改变,所以生肖鸡的宝宝很有可能遇到自己的贵人。

狗:受保护的对象

事实上,狗年出生的婴儿也会有更困难的运气。他们一生都很幸运,通常在其他地方,但也在自己的家里。

龙凤呈祥是什么生肖

龙凤呈祥是什么生肖正确答案

龙凤呈祥是什么生肖打一生肖正确答案

时光迤逦,春节将至。

这是个美丽的节日,在中国,它已经超过四千岁。让时光回到大约公元前2000年前的某日,被尊为华夏至圣的舜即天子位,率领部下祭拜天地,祈求福祉,于是,人们将这一天定为岁首,也就是农历新年。这便是春节的来历。

在中国人心目中,春节是阖家团聚的节日,是祈年迎福的节日,是开门纳瑞的节日,也是家中幼者为长者祈寿贺年和家中长者为幼者送来祝福的节日。吉祥喜庆和善言美意在这个节日里洋溢着、铺展着,如果天上真有神仙,天上的神仙真的能听到、看到、感受到人间的这派祥和、温煦,恐怕神仙也会和世人一起为这份岁时赐予的厚德与厚福而一展欢颜。

也许就是为了庆贺农历新春的福祉绵长,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在辞旧岁、迎新春的这个承上启下的节日里,贡献了数不清的精彩创意,让这个万众欢庆的节日充满奇思妙想,4000余年来不断花样翻新,也因此形成了在全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中国春节文化,将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演变成让世界人民年年耳目一新的中国符号,也让正值“春节时间”的中国成为汇聚幸福与欢乐的天堂。

春节寓意着吉祥喜庆,祈愿着幸福平安

都市寻福

春节是中国人祈福、纳福、送祝福的好日子。从腊月二十三祭灶直到正月十五上元节,在这漫长的近月时间里,人们为欢度节日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方式和别开生面的民俗活动,将绵延数千年的传统礼仪代代传承。

“福”是春节的符号,是春节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福”字意含深远,几乎囊括了一切好事。既是丰衣足食,富贵兴旺,又是健康平安,和谐美满,更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浩浩汤汤 福来福往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福”字历经千年演变,形态变化万千,其不断丰富的内涵和意义,逐渐演变成人们心中最重要、最喜爱的文字之一。

在甲骨文中,“福”字为“双手举酒祭天”的象形文字,其中“示”表示祭祀,“酉”代表酒坛,而类似双手的结构,则代表巫师向祭坛献酒。人们认为,创造这个字的用意在于,用美酒祭神,祈求富足安康。《说文解字》中则云,“福,佑也”,意为神灵保佑,逢凶化吉。

此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对“福”字做了不尽相同的解读:农民认为,有自己的土地,春种秋收是福;百姓认为,阖家团圆,平安喜乐是福;商人认为,日进斗金,财源通达是福;读书人认为,十年寒窗苦,一朝人上人,“金榜题名”是福。

尽管人们对“福”字的解读各不相同,但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却是相似的。在中华民族最重要、最喜庆的传统节日春节,“福”字带来的是中国人心中熟稔的辞旧迎新的信息和气息,唤起中国人特有的春节的情感。

因此,很多地方到了春节都有贴“福”字的习俗,喜欢在门楣上、箱柜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有的人故意把“福”字倒贴,寓意“福到了”,讨人家说个吉利话。

对“福”字倒贴,也有个说法:清代恭亲王府的管家为讨主子欢心,写了几个斗大的“福”字,叫家丁贴在库房和大门上。然而家丁不识字,将“福”字贴倒了,恭亲王福晋见了非常气恼。管家生怕火烧自身,便灵机一动,慌忙连声说道:“常听人家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是大吉之兆。”福晋一听,也觉得管家说得合情合理,不但不怪罪管家和家丁,还各赏了他们一些银子。后来,倒贴“福”字之俗由达官府第传入陌巷人家,贴过后都希望过往行人或小孩子念叨几句“福到了”,以图吉利。

传说虽然不能当真,但恭王府“福”多是有目共睹的。恭王府素有“万福园”之称,因其隐藏在花园窗格、环廊各处蝙蝠造型中的“福”,可以数到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加上滴翠岩秘云洞中的康熙御笔“福”字碑,正好一万个“福”字。有人说,紫禁城里有数不清的龙,而恭王府内有享不尽的福。恭王府以其藏福纳吉的独特文化,每年都吸引无数游客来此请福纳福。

恭王府多福轩“同德延釐”匾额和福寿字斗方

大府之内 福运绵绵

到恭王府请福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最热门的一种是摸一摸康熙御笔“福”字碑。虽然这座碑作为文物已经受到保护,但人们仍然愿意隔着玻璃触摸一下石碑,将“天下第一福”的福气请回家。

康熙皇帝喜欢书法,不过康熙却很少题字。在今天的北京城内,除公文外,经考证的康熙题字只有三个。两字是高悬于故宫交泰殿匾额上的“无为”,剩下一个,便是“福”字碑上的“福”。“福”字碑隐于恭王府花园秘云洞中,谓之“洞天福地”,碑的右上方还刻有康熙的玉玺以镇福,因此此“福”字被称为“天下第一福”。

康熙手书的这个“福”字结构精妙,气魄雄浑。不同于民间常见的方正饱满的“福”,它字形狭窄而瘦长,民间称之为“长寿福”。此“福”包含了五个汉字,可分解为“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五福合一,极具艺术感,且意蕴深远。又“田”部尚未封口,因此被视为鸿福无边、无边之福。

传言此字是康熙在孝庄太后病重期间化孝心于笔锋、为祖母祈福而题,有请福续寿之意。至于这个深藏大内的皇家珍宝如何到了恭王府中,那是另外的故事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福”“蝠”谐音,蝙蝠象征着洪福吉祥。与蝙蝠有关的图案,是迎福纳吉的标志,在中国吉祥图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京城,无论是王府宅第,还是胡同民居,很多门楼、影壁等建筑构建上都能见到蝙蝠的砖雕图案。

恭王府把福的装饰性与古代建筑的结合运用到了极致,其绝妙处在于“藏福”文化,既有“明福”,还有“暗福”。所谓明福,是指形象具体的蝙蝠,如环廊彩绘、窗棂雕刻的蝙蝠等;而暗福,则是抽象化的蝙蝠,多见于府邸、花园中的窗格。它们散见于亭台楼榭,交相呼应,无处不在。其中,将祈求福佑心思发扬至顶峰的,当属后罩楼的什锦窗。

后罩楼是府邸与花园的分界建筑,111间房屋连成一排,达180多米长,是中国王府类建筑中最长的楼。其北墙上层有形状各异的砖雕什锦窗44扇,除圆、方、扇等常规形制外,还有桃、石榴、书卷、银锭等形式。什锦窗上砖雕精美生动,寓意吉祥。如在“磬”式窗上下配以蝙蝠及鲶鱼形成“福庆有余”,蝙蝠与卷云纹构成“福运绵绵”;以“石榴”窗上配蝙蝠,寓意“多子多福”。

恭王府的花园萃锦园,布局以“福”为主题,游览其中处处见福,方觉设计者确实匠心独运。自花园中路西洋门入,抬首可见长形直立的太湖石“独乐峰”,其后为一蝙蝠形水池,名“蝠池”,蝠池边上种有榆树,每到春夏之交,榆钱儿撒落水面,真是“福榆”满盈。蝠池北为安善堂,再后便是花园的核心—康熙御笔福字碑,嵌于假山主峰下的秘云洞中。花园中路的最北端,是一组形制奇特的厅房,其两侧耳房略前于正厅,亦如张开双翼的蝙蝠,称为蝠厅。蝠厅与福字碑、蝠池以及后罩楼上“福庆有余”的花窗连成一线,祈福主题一路贯穿,叫人回味无穷。

观众参观清朝五代皇帝御笔“福”字

寻常巷陌 藏福纳吉

深藏王府大院的福,老百姓是轻易见不到的,然而,遍布京城胡同四合院内的福,人人触手可及。单名字中带有“福”字的胡同,便有说不完的故事。

北京有6条名字中带“福的”胡同,俗称“六福胡同”。按照行政区划分,其中4条位于东城区,包括千福巷、福祥胡同、福禄巷、纳福胡同,还有两条位于西城区,即万福巷和福绥境。

这六条胡同中,有4条被列入《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第一、二批)》,包括千福巷、福禄巷、纳福胡同、福绥境,它们的名字承载了千百年来北京城市发展演变的历史,不仅具有空间指位作用,而且与街巷共同展现了老城的空间格局和历史肌理。

在这六条胡同中,最长的是福绥境,全长578米,最短的是万福巷,只有80米。它们大多有上百年的历史,历史最久远的福祥胡同,据说明代就形成了。

展开北京城市地图会发现,从位居最北端的千福巷,到最南端的万福巷,这几条胡同大都居于中轴线附近,仿佛带着祥瑞之意的蝙蝠围绕京城的龙脉飞舞盘旋。

在北京南锣鼓巷纵横交错的胡同里,保存着自元代以来非常丰富的胡同院落机理,明清以来的街巷遍居历史名人,福祥胡同便隐匿在这片区域的最南端。明代这里称福祥寺街,因胡同内有福祥寺。清朝时属镶黄旗,乾隆京城全图改“街”为“胡同”,称福祥寺胡同,宣统时称福祥寺。中华后沿称。1965年整顿地名,去“寺”字称福祥胡同。福祥胡同11号是一座静寂的小院,这是东北军将领王树常的故居。院子不大,但有着丰富的历史。

北京的胡同大多是东西走向,福绥境是少有的呈南北方向的胡同。它与白塔寺和北京鲁迅博物馆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区域,胡同就在三角形的顶点。这里原名“苦水井”,因其地旧有水井,水质苦涩,故名。中华以后,将苦水井谐音雅化为福绥境,取意平安有福的地方。建国初期,北京开展清洁古城的运动。福绥境的居民搬掉垃圾山,整修道路,安上自来水,街道焕然一新。为此,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还特意拍了部纪录片—《一条小街》,专门向全国推广福绥境的经验。福绥境成了全国闻名的北京街巷。

北京的胡同千万条,万福巷不算知名,但它毗邻前门大栅栏,位置得天独厚,堪称胡同短,故事长。住在附近的老住户把这里称作“万佛寺弯儿”(建国后北京多条胡同改为“雅称”,“佛”被改为“福”)。其得名于坐落在胡同北侧的“万佛寺”。从万福巷西口向北,可以直达通古达今、雅俗相济的琉璃厂古文化街,从东口向北,则可流连繁华的前门大栅栏商业街,往南不远,就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聚集地天桥。它的名字本身也象征了北京这座城市无处不在的福文化气息。

不止“六福胡同”,北京还有更多藏着“福”字的街巷值得一探。天桥附近有条福长街,曾集中了十几家茶馆,连阔如、关学曾等著名演员曾在这里演出。与福长街隔着不远,还有两条胡同,一条为禄长街,另一条为寿长街,连起来就是福禄寿。从名字上便可看出,北京是一座藏福纳吉的城市。

在这个喜庆祥和的日子里,不妨带着对新年的向往和祝愿,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胡同四合院和古代建筑里找一找“福”,它们是这座城市留给我们的美好祝愿。

恭王府福字碑被誉为“天下第一福”

雅士祈福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在“年”里头,勤劳可爱的中国人不仅要总结过去一年的丰盈收获,更要为新的一年祈福纳祥。沉浸在辞旧迎新的欢快气氛中,人们贴春联、写福字、请门神、换年画,通过一系列别开生面的民俗活动,祈求新年行大运,许下快乐健康常伴的美好愿望。

请门神保平安

每逢新春佳节,爱打闹的小小子儿和爱漂亮的小姑娘便能大饱眼福,家家户户大门上贴的各式门神如同一部部有趣的连环画,开启了孩童想象的空间:笑容可掬的赐福天官和憨态可爱的招财童子金光四射;手持刀枪剑戟的武官名将自带威严正气震慑邪祟。门神老爷们的形象令孩童们着迷,他们的传奇与传说丰富了童年的年味儿。

过年“请门神”是中国由来已久的习俗。人们将门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根据史料记载,周代中国已经出现“祀门”活动,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典礼。上至天子、诸侯,下至普通百姓,都会进行“祀门”礼仪。而“请门神”便是由这一礼仪演变而来的。

最早的门神形态并不是画,而是用桃木板雕刻出来的人形。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中国民间流传最早也最广的门神传说。

《山海经》记载,在东海之中有一座神山“度朔山”,山上有一株大桃树盘曲三千里,在枝干延伸出去的最东北处,有一座“鬼门”,那里是众鬼出入的门户。而把守着鬼门的两位神将,一位叫神荼,一位叫郁垒,防止害人的鬼进入人们的家中。神荼、郁垒因专管鬼怪、邪物,能够驱邪避凶而受到世人敬仰。后来人们把神荼、郁垒奉为门神,并渐渐发展到将他们的画像贴在门上代替木雕。

门神尉迟恭

贴门神有讲究

社会文化历经变迁,人们喜爱的门神也在不断变化。东汉名将铫期和马武,唐太宗麾下名将秦琼和尉迟恭,一度成为人们尊敬并钟爱的门神。北京作为一座古老的城市,又是辽金元明清等朝代的政治、文化、商业中心,全国各地的文人、商贾、官宦、旅者纷纷来到这里,与他们一同到来的还有家乡的门神。所以,北京民宅的大门上,各地门神云集,如道教的燃灯道人、赵公明,抗金英雄岳飞、韩世忠,以及《水浒传》中的一些梁山好汉。最有趣的是京北密云一带供奉的门神竟是杨宗保与穆桂英夫妻二人。

古都北京的“礼儿”多,这既是千百年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魅力,也是北京人生活的雅致与讲究。“请门神”当然也有相应的规矩:什么时候请,什么时候送,哪位门神居左,哪位居右,都有一定之规。按照习俗,过了腊月二十四才能请门神,因为二十三祭灶,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去了,家里更需要神灵庇佑。还因二十四要扫房,怕尘土弄脏神像,所以腊月二十四扫完房方可以将门神“请”上门。

至于门神的站位更不能错,按照老说法,如贴错了,叫“反贴门神”。通常左为神荼,右贴郁垒;秦琼在左,尉迟恭在右;岳飞要贴左边,韩世忠贴右边;左边关羽,右边张飞;哼哈二将是左边郑伦,右边陈奇。文门神一般贴在正堂屋及厢房门上,厢房单扇门较多,所以只能贴一个,多为天官赐福、刘海戏金蟾等……“请门神”所体现的仪式感,赋予了百姓安宁平和的心境。

当先人们将对自然伟力的崇拜融入朴素的信仰时,便衍生出了绚烂多彩的民俗文化。桃符并不单单是门神的源流,它在另外一条发展轨迹上逐渐演变形成了楹联。

门神秦琼

楹联雅集古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入暖送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旧时,新春将至,人们将画满驱邪符,写满吉祥话的桃符悬于大门之上,满心欢喜地迎接崭新一年。据说,这些“桃符”就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楹联的前身。

楹联是对联的雅称,因为古代殿堂、庙宇以及府邸厅堂前大多有两根插廊柱子,叫做“楹”,贴于楹柱上的对联也便成了文人雅士口中的“楹联”。据史料记载,楹联大概起源于唐、五代年间。清代学者梁章钜所著《楹联丛话》第一篇开宗明义就讲楹联起源于春联。另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很长一段时间里,这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虽然唐朝时期中国就已有写春联的习俗,但春节贴春联的风俗真正盛行始于明代。史载,明太祖朱元璋不仅酷爱春联,甚至为了让大家都贴春联,还下达正式的法律文书。朱元璋喜欢在春节期间亲自微服出游,一次,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中国春联以雅俗共赏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爱。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如“春临大地百花艳,节至人间万象新”“红梅含苞傲冬雪,绿柳吐絮迎新春”“百年天地回元气 ,一统山河际太平”,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琉璃厂淘春联

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意味着春节正式拉开序幕。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产物,春联集对句艺术、民俗文化、书法艺术与制作技艺四大要素于一体。书法艺术蕴涵着神奇独特的东方精神,是中国美学与东方哲学的灵魂,可以说,书法艺术的加入给春联增添了美感,体现了个体与整体的和谐。在浙江杭州中山公园“西湖天下景”的亭柱上,有一副这样的楹联被人关注:“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这里曾经是清帝行宫的遗址,云树古木环绕,风景优美,用行书和草书相间写成,使楹联和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不仅体现了飘逸豁达的格局,还体现了景与人与情的融合。书法,渐渐成为书写楹联和春联的基本形式。

有着800余年悠久建都史的北京堪称春联的集大成者,从紫禁城、王府邸宅、园囿,几乎凡殿宇厅堂,无不贴有春联。直到今天,在四九城中,也随处可见百姓门扉上妙趣横生的春联。不少爱好书法、春联的市民,一直保持着春节去琉璃厂“淘”文笔双绝春联的习惯。节日里的琉璃厂,一派喜气洋洋的喜庆气氛,门店前、大树上挂着红灯笼。这条文化氛围浓郁的大街虽全长不到800米,但与文化相关的店铺就有100家左右。琉璃厂文化街有一大景观,就是每家店铺挂在匾额两边的春联和楹联。比如“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猜到是谁家吗?这便是从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建店至今的“一得阁”墨汁店。在琉璃厂东街的东口,一家门店的楹联是木质的桃符,内容很有意思:上联:到此已穷千里目,下联:谁知才上一层楼。意思很明显,“别以为你把该看的都看完了,我这儿还有好东西呢!”当真是妙趣横生。春联见证了北京的历史,是古都风貌最雅致的注脚。了解它们并读懂它们背后的故事,会让人们在欣赏景色的同时,品味到不一样的京味文化真韵。

过小年换年画

如果说门神与春联皆出同源,那么另一祈福民俗—年画,就是门神的变化衍生品。

自古至今,每值岁末,人们都有张贴年画的习俗,以装饰门户,增强节日气氛,祝愿新年吉庆,驱邪迎祥。年画一年一换,张贴后供一年欣赏,故有“年画”之称。民间有习俗,每年过了腊月二十三“小年”便是年了,腊月二十四扫房日后,就是买年画、换年画的时候了。

买年画对于大人是件赏心悦目的愉快事儿,对于孩童则是一场大开眼界的猎奇盛宴。市场的店铺里,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年画不胜枚举,有表达吉庆欢愉的“和合二仙”“花开富贵”“五子登科”,有故事扣人心弦的“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张生与崔莺莺”,还有充满童趣的“嬉戏图”“百子图”“闹学图”等。虽然年画样式种类林林总总,却都突出一个“喜庆”劲儿。

年画有着浓烈的中国画风格,是中国特有的绘画体裁,其最初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随着印刷技术的成熟,年画的品种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年画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其中,以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苏州桃花坞和广东佛山四大流派生产的年画最具特色,它们并称为“中国四大年画”。

著名年画产地天津杨柳青毗邻京城,明清时期因流入宫中而名声大噪。杨柳青“细活”年画因其画工精致,风格华美,深受京城达官贵族和城市居民喜爱,故年节时北京城内人家多采购杨柳青年画装点宅第。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十二月初十外,则卖卫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马子(纸马)。”此处卫画即指杨柳青年画。

年画中有一种“戏出”年画,深受老北京百姓喜爱。“戏出”年画是按戏剧场面绘画,有具体戏名。一般选取某出戏某一折中的主要人物,表现某一情节某一场景。流行的有“霸王别姬”“战长沙”“打焦赞”“连环套” “三盗九龙杯”“空城计”等。

如今,北京人过年贴年画的习俗仍在,而年画的面貌已然焕然一新,在画法上还吸收了国画、油画、水粉画以及摄影等艺术形式,增加了时代性以及表现生产劳动、新人新事新风貌的内容,给人以欣欣向荣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就在2022年春节时,前门外大栅栏的北京坊策划了一场以年画为主题的展览,琳琅满目的年画反映了小康生活、农业丰收,以及节庆吉祥,尤其是冬奥和首都文化主题的新年画,让年画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个“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贴福字聚祥瑞

中国的民俗祈福活动源远流长,形式种类众多,若说年代最久远又被当下的人们所热衷的一项,非写福字莫属。写福字、贴福字的习俗可能在周朝时就存在了。

据《梦粱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拜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水缸上、衣柜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不要小看一个“福”字,无论它的寓意还是形式,在历史沿革中都被智慧的人们赋予了太多内涵。书法家可以用楷、隶、篆、行、草、甲骨文等写法书写超过一百种“福”字的“百字福”。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对新年的向往和祝愿,还会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如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福”字从古至今备受青睐,无论是黎民百姓祈愿“五福临门”,还是帝王将相都渴望“福寿天成”,“福”字是中国人最真切的吉祥物。《说文解字注》中说,“福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之谓福”,即福是事事顺利的意思。所以,在年节时,人们要写福字、贴福字,还要送福字,以此表达人们对幸福未来的向往。

在北京的传统习俗中,福字贴在大门和屋墙上必须正着贴。新春佳节贴“福”字,寓意“迎春纳福”,如此真诚郑重的心愿,自然得严肃严谨,那这“福”字就要贴得端正,代表着祈福的虔诚之心。尤其是大门上的“福”字,更要贴得端庄大方。通常,大门上的“福”字也是最大的。但偶尔也会看到倒贴福字的情况,这主要集中在家中的一些物件上,如水缸和垃圾箱,因为这两样物件要经常把里面的东西倒出来,为了避讳把福气倒掉,于是倒贴福字寓意“福到了”。另外是屋内的柜子,柜子是存放东西物品的地方,倒贴福字寓意福气一直来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倒贴福字的流行,是现代人通过中国特有的语音谐音现象,更直白地表达对新年的心愿。其实,不管是正贴还是倒贴,都是对幸福的期盼。

简简单单的一个“福”字,寄托了人们最衷心的祝愿,黑墨在红纸上勾勾画画,构成了最甜美的祝语。今年春节,您的“福”字送给谁呢?

春节是古老的节日,北京恰又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并极好地保留着古老民间礼俗的城市,人们把酒共享年夜饭、并肩围炉守岁、彼此恭送祝福、一同祈福迎春……这一切,共同组成了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春节文化。

“家和万事兴”是中国老百姓对家的祈盼

兔年纳福

2023年是兔年。对中国人来说,这句话是再平常不过的一种表达,但在那些不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外国人看来,这句话就有些费解:为什么一个以数字命名的年份,会被冠以一个动物的名字?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惊艳也最有趣的部分之一:十二生肖。人们通常说的12个“生肖”,是源自中国汉族生肖文化中的12种动物形象,而将这12种动物和具体年份联系起来的,则是中国的干支纪年法。十二地支中的“子丑寅卯”,一一对应着“鼠牛虎兔”等12种动物,每种动物用一个地支表示。因此,按照这个历法细算起来,2023年是癸卯年,正是生肖兔“轮值”,于是2023年便可简称为“兔年”。

生肖独属中国

一个是中国古代纪年之法,是天文学、历史学的范畴,另一个则是用于指代个人出生年龄的属物,与个人年龄和风俗习惯有关,这两个看上去毫不相关的元素,又为何联系在一起?这个问题覆盖了中国历史学、天文学史、民俗学、图腾史等众多领域,但无论是著名学者还是考据专家,也无论是国学大师还是坊间的算命先生,大家对于其来源各执一词,即便是有关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最早也最为系统的史籍、东汉王充的《论衡·物势》篇,人们也只能看到地支和动物的关联,但至于为什么会关联在一起,也没人能说得清楚。从古至今,智慧的劳动人民一直没有停止对十二生肖的探索,于是在“真相”尚未明晰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十二生肖”是由于古代中国人在狩猎和畜牧活动中对动物的生活习性逐渐熟悉,又在各族融合的过程中接受了某些氏族崇拜的动物所蕴含的图腾意义,长期的选择与交融让人们淡化了图腾的概念,并将这些动物的特性与干支历法相匹配,从而形成了“生肖”的概念。

瑞兔齐聚京城

既有趣又有用的十二生肖,已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渗透到华夏文明的根系之中,它与地方文化融合共生,形成了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用、行等各个领域的一个个独特的文化符号。拥有三千多年建城史和八百多年建都史的北京,不仅有大量传世的生肖主题文物,如圆明园的十二兽首、白云观的十二生肖石刻,放眼整座城市,更是遍布各种以生肖命名的地方,比如说到鼠,北京曾有“老鼠胡同”,现在改名为东颂年胡同;说到“牛”,有大名鼎鼎的美食街牛街;说到“虎”,则有北京南城的重要地标虎坊桥。而说到“兔”就有意思了,因为北京曾经有一个“兔儿山”,就在北京城西安门内偏南一带,曾是图样山胡同的所在地。

仔细辨别不难发现,图样山胡同的名字跟兔儿山的发音似乎有些相近。没错,与北京很多的地名命名方式类似,“图样山”便是由“兔儿山”谐音而来。然而无论是图样山还是兔儿山,对于很多人来说依然会有些莫名其妙,因为这里是一片平地,那“山”又是从何而来?

故事要从几百年前讲起。虽然史料尚无法证明兔儿山作为一个宫廷御园始于何时,但在元代,兔儿山就已经在皇城三座宫殿之一隆福宫的范围内,且曾作为太子宫而用。虽然兔儿山的规模不如琼华岛“万岁山”那般宏伟,但其配置也是相当完备,既有玲珑石、人工喷泉等精致的景观,也有可观景的豪华殿宇,连供后宫佳丽梳妆的楼阁也一样不落,所用山石更是来自宋代都城汴梁的名苑“艮岳”,足见其规格之高。到了明代,兔儿山成为皇帝认可的御苑秘境,迎来了数百年来最为辉煌的时期:有多位皇帝都曾在此阅武、登高、修道,其中永乐皇帝和宣德皇帝常在兔儿山阅武,重阳节的时候还会来到这里的清虚殿登高,宫眷内臣穿着盛大的节日服装,吃迎霜兔、饮菊花酒。有意思的是,由于皇帝近臣都以“赐游西苑”为荣,而赐游西苑的路线中,兔儿山是必经之地,于是几乎每次大臣得到“荣恩”,都会留下游记,且在游记中总会提及兔儿山。这座处于琼华岛西南的小山与万岁山“坤艮相望”,给众多文臣士大夫都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不过到了明代后期,兔儿山从备受皇帝喜爱的园林胜地,逐渐成为处置宫人的“不祥之地”,明清易代之后,兔儿山更是退出御苑范围,曾经“虽公卿莫能至”的皇家园林,成了普通游人也可随意游览的地方。再到乾隆时期,兔儿山更加没落,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出版的《日下旧闻考》更是记载“遗迹今俱毁”。园林已没,但山石仍在,至于这样的石头有多精绝,人们只能去北海公园现存的艮岳石中,依稀窥见当年兔儿山的绝代风华。

虽然这座兔儿山已经消失,但北京还有另一种“兔儿山”。在《道光都门纪略》中有这么一首诗:“莫提旧债万愁删,忘却时光心自闲;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挣摆兔儿山。”

诗中的“佳节”指的是中秋节,而满街的“兔儿山”,指的是北京街头大大小小的兔儿爷摊子。兔儿爷是北京地区的中秋吉祥物,在民间广为流传,每当中秋时节临近,这个外表憨态可掬、寓意幸福吉祥的泥塑“兔儿爷”,足以称得上北京的一大“顶流”,与吃月饼、赏月等著名的中秋习俗齐名。

在中国现代文学家老舍先生所著的《四世同堂》里,如此描写老北京的兔儿爷。祁老者过寿,逛街时要给重孙子买兔儿爷,“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正如他所写,北京兔儿爷的主要特征就是“金盔金甲捣药杵,山形眉三瓣嘴,身后一杆靠背旗”,身着朱红袍,披挂金盔金甲,右手还拿着一柄捣药杵,身后一杆大旗,显得威风凛凛、神气十足。

至于为什么兔儿爷会有如此打扮,有一个传说。某年,北京城闹瘟疫,嫦娥便派身边的玉兔下凡,去解除这场灾难。玉兔本来身着一身白衣素服,但老百姓不知道她的来历,忌讳那一身白衣,不愿意给她开门。机灵的玉兔就来到庙里,借了神像的一身盔甲衣装穿上,这下老百姓感觉玉兔像下凡的神仙,纷纷打开家门迎接她。为了尽早结束老百姓的苦难,地上的老虎、大象、梅花鹿,天上的麒麟等各种动物都来帮助玉兔,日夜载着玉兔东奔西走。在大伙的齐心帮助下,玉兔很快消除了京城的瘟疫,返回了月宫。老百姓感激玉兔的恩德,就请能工巧匠用泥塑彩绘做成玉兔的样子供奉在堂前,尊称为“兔儿爷”,逢年过节或有喜事的日子还会供奉祭拜,保佑全家平安吉祥。

位于东岳庙内的北京民俗博物馆,中秋时节通常会堆起一座“兔儿爷山”。而到东岳庙的“兔儿爷山”上请兔儿爷,也成了如今不少北京人生活中一个颇有仪式感的活动。请兔儿爷来东岳庙,其实既是遵循了自古以来的传统,也是对北京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延伸:建成于1323年的东岳庙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宫观,它本就是明清两代举行国家祀典的场所,在这里举办的各类民间祭祀活动更是繁多。有了北京民俗博物馆的存在,不管是不是中秋,人们都可以在东岳庙看到兔儿爷的身影,尤以中秋时节举办活动最为盛大,人们甚至可以在传统手工艺制作区,跟手工艺人们学习如何捏兔儿爷、画兔儿爷,体验兔儿爷制作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妙与乐趣。

兔儿爷的制作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它是一种泥塑,完全凭艺人用手捏塑而成,搓、揉、挑、捏、印、拍、剪、色、贴、插等一套手工活儿下来,颇为考验人的手上功夫。又由于兔儿爷讲究古朴浓重,要求色彩平衡,因此其彩绘工艺更是十分细腻,需要很高的彩绘功底造诣。如此这般高标准的要求,一个兔儿爷的诞生实属不易,因此人们买兔儿爷这种泥塑的时候,通常也会挑一挑品牌:有人喜欢“泥人张”的兔儿爷,他家的兔儿爷似乎嘴角带笑,跟通常看到的肃穆庄严的兔儿爷不太一样,让人感觉亲近许多;有人则是喜欢“吉兔坊”的兔儿爷,他家的兔儿爷在传统形象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增添流行艺术元素,跟传统的兔儿爷大不相同;有人更推崇最传统、最规范的“双氏”兔儿爷,因为其制作者双彦本就是北京彩塑兔儿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手艺传承自其父亲双起翔,后者不仅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更是恢复和创造了现在兔儿爷的基本形象,因此双氏风格的泥塑兔儿爷,堪称“名门正宗”。

如果说中秋时节的兔儿爷是北京城的“顶流”,那么在辞旧迎新之际的春节,吹出来的“糖兔子”则是京城孩童们的心头至好。在旧时的北京城,小贩们都会挑着糖人铺子走街串巷,挑子一头是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小炭炉和糖稀,柜子上则插着各种糖人。孩子们一看到糖人摊位,纷纷上前买糖人,有的买现成的,有的则是要当场制作,只见小贩揉捏、拉伸、吹气、上色……一双巧手上下飞舞,不一会儿,一个惟妙惟肖的糖人就出现在眼前。糖人的形象以十二生肖居多,人们更喜欢在什么年份买什么糖人,比如兔年到了,糖兔子的销量就异常好。据说吹糖人儿的祖师爷是明朝宰相刘伯温,传到现在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好手艺的兔子

无论是泥塑兔儿爷,还是吹出来的糖兔子,它们已经是带着浓郁生活气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散布在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其实,北京还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人们一次览尽数千年的中国工艺美术精华和非遗魅力,那便是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这座2022年5月正式落成开馆的文化中心,陈列了艺术陶瓷、织锦、抽纱刺绣、玉雕、木雕、石雕、景泰蓝、金银铜摆件、泥人、内画壶、漆艺以及民族工艺和民间工艺品等众多展品,其中还包括老一辈工艺美术家、教授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传世佳作以及一批国宝级珍品,用中国工艺之美惊艳着世界。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领域有这么一句话: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古往今来,人们通常都会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寄托在一件件工艺品上,兔被视为善良纯真、可爱敏捷、机灵美好的象征,因此千百年来,人们在兔形象上赋予了丰富多彩的美好愿景,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器用之道、生活之美、吉祥之意。在中国人最注重团圆、喜庆的春节,不妨根据自己的喜好,挑一只可爱的“兔子”带回家吧,兔年来临,它总会给人带来好运的。

文 / 刘超 张天宇 高媛

摄影 / 李木易 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