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梦见六个清晰的数字,这表明最近有很多恶棍,尤其是在你的职业生涯中,你会被别人束缚。如果你靠近恶棍,你的财富很难繁荣。做生意的人梦见六个清晰的数字,这意味着他们可以顺利赚钱。文具、出版、印刷和木材行业有利于积累财富。
不同的人梦见6个清晰数字的梦分析
出生年份的人梦见一个清晰的数字,这意味着为妻子担心很多事情。妇女应在家管理,而不是向外求职。
恋爱中的人梦见一个清晰的数字,说明亲家变成了敌人,婚姻失败了,终止了婚约。
做生意的人梦想着清晰的数字,这意味着他们顺利赚钱,有利于文具、出版、印刷和木材行业。
怀孕的人梦见清晰的数字,表明生女,没有男人。小心防止流产。
旅行者梦见六个清晰的数字,建议如期外出。
梦见其他六个清晰数字的梦分析
梦见一串彩票数字,说明你最近在生活中有了新的机会,需要把握好,以免错过机会。
梦见一个密码数字,明,当你遇到麻烦时,有权势的人会帮助你。
梦想写一串数字,有机会触摸或发现一些秘密的东西,保密是你应该有的态度。像资本一样炫耀往往会让你陷入不利的境地。
梦见一串模糊的数字,意味着做错心理上感到压力和遗憾,因为他们做错了什么。如果做梦者不小心自己的言行,他们可能会损失更多。
梦见6个数字的清晰心理学
梦中注意到数字,它们要么有关你个人生活中有特殊纪念价值的内容,例如一个重要的日期或老的门牌号,要么具有象征性的含义。你常常会无意识地记住某个数字的意义,即使你不再使用它。在精神层面上,你在发展过程中达到了一个能够最好地利用数字意义的阶段。人们总是认为,通过某种方式把数字结合起来,可以对你的客观环境产生影响。
原版《周公解梦》清晰的6个数字
梦捉笔作书放电光,大吉。捉笔作书,权在手;作书放电光,圣道在笔中。手笔相应,兆之吉在我。《梦林玄解》
梦哀三字,主死后方荣之象。《破梦秘书》
梦见6个数字清晰的吉凶
基本的基础可以取得有限的成就,但由于成功的运气受到抑制,成功后很难延伸。适合养育(仁德雅量),可以逃避灾难,获得安全。【中吉】
梦见6个清晰的数字,避免
「宜」宜排队,宜手挽手,宜猜疑。
「忌」避免读古书,避免自言自语,避免摄影。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关于做梦梦见中奖号码的报道,“青海生活频道”就曾报道过“中725万大奖!男子做梦梦到中奖号码,领奖现场直呼不可思议”的中奖信息。从披露的细节中不难看出:中奖者此次选择的号码并不是完全根据数字走势图来研究的,之前他就有做梦梦到几个数字,这一次在他进行研究之后,发现梦到的几个数字和他选择的号码比较相近,因此他就将两组号码组成了一组号码进行购买,没有想到真的中奖了。
我们通过某搜索软件,输入关键字“梦见中奖号码”后,不难看出会出现很多关于梦到中奖号码以及醒来后如果没买彩票的遗憾等说法。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梦见中奖号码是不是预示着你将要中大奖?或者我们常见的买彩票前会恰恰算算,祈福祷告幸运女神的降临,这些究竟有没有实际意义呢?这些操作又能为你的中大奖添几分胜算呢?
其实,当下社会有一个词可以准确形容这些操作那就是“仪式感”, 谈及仪式,我们可能觉得熟悉而又陌生。在以玄幻小说或是神话故事为主的文学作品里,神圣抑或邪恶的仪式都拥有可观的出境率。常见的桥段是这样展开的,执行者在仪式过程中一边念念有词地诵读一些神秘而晦涩的咒语,一边极具表演性质地重复做一些看不出实际功效的诡异动作。这些仪式无一例外都具备巨大的威能,若读条过程被打断干扰,或流程顺序出现失误,执行者会受到严重的反噬惩罚。而一旦成功无误地完成整个仪式流程,就能为动作的执行者带来逆风翻盘的奇迹。
现实生活中的仪式除结果上的模糊性外,与文学作品中描述的仪式有较高的契合度。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学者们认为,仪式是具备象征意义的一系列正式且可重复的流程动作,但通常不具备功能性目的。对比文学作品中的例子可以看出,仪式过程中诵读的内容是象征意义的具体表现,而重复的诡异动作则是动作的具体流程。对于仪式结果,就不能过于乐观了,研究表明仪式行为和预期结果之间不存在可以观察到的物理因果关系。
人类对仪式的态度是又爱又恨。一方面,人类离不开仪式,他们很早就意识到仪式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古往今来,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个重要场合中,都很容易捕捉到仪式的身影。无论古人每逢大事进行的焚香沐浴、祈福祷告,还是现今渔民出海、运动员比赛、学生考试等重要活动之前进行的祈祷,都是人们进行的具体仪式。在重大事件之外的场合,人们还会在固定时间点进行惯例性的仪式。甚至有极端的学者认为几乎所有的人类活动都属于仪式。但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受十九世纪开始的理性思潮波及,仪式一度被视为文化怪物而遭到排斥。虽然在二十世纪末,仪式研究又重新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但时至今日,在学界之外的广泛领域中,仪式仍然被人们置于科学的对立面,被贴上了宗教色彩、封建迷信、铺张浪费、矫情做作等有色标签。
难道事实不就是这样吗?经过学者们严谨的求证,他们发现仪式虽然不具备玄幻作品中引发奇迹的功效,但确实是对我们大有裨益的。学者们普遍认可,仪式(特别是宗教仪式)最初的来源是人类对于大自然不可预测的变化缺乏控制感。大量研究表明,仪式能够增强个体的控制感。控制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资源,缺少控制感的个体会在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社会适应力等诸多方面表现不佳。可以说仪式就是专门针对控制感缺失应运而生的一剂良药。(此段研究文献来自于:尹可丽, 兰淼森, 李慧, 赵子文. (2022). 仪式动作、象征意义和积极情绪增强控制感:双路径机制. 心理学报, 54(1), 54-65.)
基于以上科学论证,回归到我们购彩问题上来,其实不难理解,做梦梦到中奖号码或者是祈祷中大奖与真实中得大奖的关系并不大,说到底彩票中奖的几率只是彩票本身的中奖概率相关而已,所以大奖绞尽脑汁、费尽力气搞得购彩前“仪式感“可能只是满足自身的个体控制感而已,希望让自己的意愿在中大奖这件事上得到主观的把握力度,但是又上可见,效果和影响微乎其微。
但是笔者也要说了,这种“小而美“的仪式感也不是完全不可要,上述论证也说明了,如果我们正确看待,不过分渲染和沉迷其中,这种操作和行为是会给我们的购彩带来一部分额外愉悦和肯定的体验感的,这无疑增添了一份趣味感,所以还是那句老话:快乐购彩,理性投注!(福建体彩防沉迷小组)
人类对于梦境的执着由来已久。
早在公元前三千年,美索不达米亚诸王在蜡板上记录并解读他们的梦境;一千年之后,古埃及人写了一本《梦之书》,书中记载了一百多种常见的梦境及其含义,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解梦文献;中国自古便有《周公解梦》流传,靠梦来占卜吉凶,比如梦到起火便是将要有贵人相助,梦到兔子便是要发财等等。
随着科学时代的来临,我们对于做梦这件事,有了很多新的了解,对于梦的内容,也有了不同的解释。这次,就来跟随美少女的脚步,一起聊聊做梦这件事。
睡眠的阶段:做梦只在RME时期想了解梦境,我们首先需要结构睡眠。
人类的睡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不是像很多人认为的闭眼一觉就睡到天亮,而是包含四个不同的阶段,经过五个阶段就算完成了一个睡眠周期,我们睡一晚上会经历好几个睡眠周期。
我们上床闭上眼睛后,经历的第一个阶段是入睡阶段,此时我们的身体处于放松状态,心跳逐渐放缓,呼吸深沉有规律,此时我们还没有进入睡眠状态,属于半醒状态,一般而言,这个阶段会持续10秒到10分钟左右。
第二个阶段是浅睡阶段,这个时候脑电波会呈现尖锐的波动,身体进入放松静止状态,持续时间约10-20分钟,研究人员曾经把处于这个阶段的人叫醒,大部分人表示自己已经睡着了。所以在这个阶段,真正的睡眠才开始。
第三个阶段是熟睡阶段,心跳缓慢,脑电波缓慢。
第四个阶段,也是睡眠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之一,深睡极端,这个时候人类的肌肉完全放松,血压降低,各器官开始修复,脑垂体分泌激素...当深度睡眠进行到一定阶段时,我们便会进入RME(快速动眼)时期,这个时候人类便会开始做梦,常人一般一个晚上会经历3-5次RME阶段。
至此,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结束。
对于人类最重要的,便是深度睡眠时期和RME时期,深度睡眠可以使人的身体机能得到极大的修复和调整,而RME,即做梦,则可以有效地调节人的精神。有些人常常会以夜晚梦多作为睡眠质量不好的体现,但实际上,晚上做梦才是高质量的睡眠。科学家们发现,在夜间频繁清醒的或者饱受失眠困扰患者的睡眠结构,是缺失RME部分的,也就是他们基本不做梦,白日起来精神更加颓靡。
所以做梦,是高质量睡眠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
神奇的梦境:人为何做梦随着现代医学的诞生和科学的进步,我们对于梦境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是在大量的心理学、生物学实验下,人类依旧对于做梦的原因不够了解。但是科学家、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很多有趣的理论。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
在他看来,梦是对愿望的满足。
在20世纪初,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写出了著名的《梦的解析》,他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我们所做的梦,包括噩梦,是从我们有意识的日常生活中所集成的一套表象,梦里的各种表象:早上没吃完的蛋糕、昨天看到的游艇、朋友家的大房子......都有它独特的象征含义,象征着我们潜意识里想要实现的愿望。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里,我们从梦里醒来还记得的事情,便是象征着我们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思想里最为原始的想法、欲望和冲动。所以如果我们对梦境进行分析,便可以窥探我们深不见底的潜意识,帮助抒发那些无意识产生的压抑,并解决其所造成的心理问题。
当然除此之外,梦境还有很多其他的作用,比如很多实验研究都表明,睡眠能够强化我们对于白天所学知识的记忆,而做梦的效果比睡眠还要好。2010年,科学家们曾经做了一个睡眠记忆实验,他们邀请了一批人来穿过一个复杂的3D立体迷宫。在讲解了通过方法并进行第一次穿行之后,A实验组在休息片刻之后直接进行了第二次穿行,B实验组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小睡再进行穿行,C实验组不仅进行了休息,还在睡梦中梦到了这个迷宫。
最后结果,B和C组能够更容易地穿过迷宫,而且C实验组的成功率是A实验组的10倍。科学家们认为,有些记忆的处理过程只有在我们睡着的时候才能发生。而梦境,则是这个过程发生的信号。
做梦还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疗伤、思绪整理、预演现实等等等等,可以说,人不能没有梦。
梦的象征:《周公解梦》靠谱不靠谱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梦是对人类愿望的满足。
他认为人类的意识其实可以细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我们能了解,能知道的意识,比如我暗恋隔壁小花,单位领导真烦人,明天就要开学了等等等;另一个是潜意识,我们白天工作学习,会接收到各渠道的各种信息:所看到的东西,听过的声音,闻过的气味...有一些我们记住了,成为了可回忆的意识,但大部分我们完全不记得,或者过了一段日子就忘记了,这时候,它就进入了我们的潜意识。我们并没有真正忘记这些东西,只是浑然不知而已。
虽然我们无法感受到潜意识的存在,但是它却在冥冥之中左右了我们太多的人生选择:为什么我们会爱上这个人,而不是另一个?为什么我们会没有来地害怕某些东西?为什么受到同样的打击,有的人会的抑郁症,有的人很快就能走出来?这些都是由潜意识决定的。
我们的梦境也是。
梦里出现的地方,梦里的人物,梦里的剧情,其实都是来源于潜意识,也就是取材于我们过去的生活。既然我们无法通过过去的事情来预测将来,我们也不能通过做梦来预判吉凶,所以想用《周公解梦》来占卜的朋友就死了这条心吧,占卜出来的结果并不可靠。
但是,梦境虽然无法预测凶吉,但是却能通过它窥探我们的内心。
每个梦都有它的显意和隐意,在不同文化语境了,这种寓意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弗洛伊德举出了一些共同的例子,比如死亡,比如性。比如说梦到手杖、伞、树干等有穿刺性、伤害性的东西,一般象征着男性,而坑、洞穴、盒子、柜子、口袋等等,则一般代表着女性。而如果梦到入水或者出水,则是生命的象征,因为人生的第一阶段都是在母亲子宫的羊水中度过的;而梦到旅行,则很有可能象征死亡,因为这是一种离开和离别。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个梦境,大家来猜猜,这个梦体现了主人公内心怎么的感受:“我正站在写字台的抽屉前,这个抽屉我很熟悉,如果有人触摸它,我会马上察觉。”
想知道更多有趣的知识,快快关注我吧~
(答案在评论区揭晓)
“当运动员不就是这样吗?
到了一个高度,就想要另一个高度”
苏炳添 1989年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市,中国男子短跑运动员,暨南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男子60米、100米亚洲纪录保持者。
获奖理由
他刷新了纪录,创造了奇迹,也创造了历史。32岁的他,在东京奥运会赛场上以9秒83的成绩,以小组第一的身份闯进男子百米决赛。这是他的个人历史最好成绩,也是新的亚洲纪录,更是中国选手第一次站在奥运会百米决赛跑道上。这是长年刻苦训练和科学训练的结果,也是坚韧不拔意志的体现。他是真正的奥运精神的体现者。
2021年度体育人物
苏炳添:能跑多久跑多久
本刊记者/李静
发于2021.12.27总第1026期《中国新闻周刊》
东京奥运会已经过去几个月,苏炳添以亚洲最好成绩、小组第一名跑进百米决赛的那一段视频仍被很多人发上社交媒体,他自己也常重温,但不是回味成为第一个决战奥运会百米的黄种人而带来的激动心情,而是反复研究对手,观察自己技术上的问题。成为专业运动员后的十几年里,他都是这样过来的,突破自己会获得一瞬间感性上的兴奋和激动,但很快,就又回归理性,琢磨自己还有没有进步空间,是不是哪里还可以更好。
“当运动员不就是这样吗?到了一个高度,就想要另一个高度。”苏炳添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东京奥运会结束不久,苏炳添度过了32岁生日,他心里很清楚,这个年纪在短跑项目上已经过了所谓黄金期,这倒也让他松弛下来,现在的目标变得很简单:能跑一年是一年,至于2024巴黎奥运会,“就先不想那么远”。
天天就知道训练
如果决赛能跑出半决赛的成绩,苏炳添可以拿到银牌,尽管他已经创造历史,体育迷们还是免不了替他遗憾。他的外籍教练兰迪·亨廷顿深感自责,认为是自己和团队没能为苏炳添在短时间内连跑两枪做足训练上的准备。但苏炳添能理性看待这个结果,他认为半决赛9秒83是超水平发挥,决赛的9秒98才是自己的真实水平。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过一个岭南文化在广东人身上造就出的鲜明特征,看似矛盾却辩证统一——生猛求变又理性淡定。这种性格在苏炳添身上格外凸显,无论在生活还是专业上,苏炳添始终是努力且务实的人,即便短暂被突如其来的事情干扰,他也可以很快回归问题的本质,清醒地寻找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陷在情绪里。也许正因如此,他拥有超越常人的自律,也使自己成为先进技术的受益者。
很多运动员在非赛季的休息日会稍微放松自己,苏炳添并不。他的表哥蔡健发曾经回忆,每次家庭聚会,大家都是吃吃喝喝,苏炳添从来不乱吃东西,不吃猪肉,更从来不喝酒。
为保证训练强度,苏炳添常年晚上十点准时上床,手机关机。有些人拿了好成绩,会在比赛结束当天庆祝到凌晨才休息,但2020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后,苏炳添依然在22点准时睡觉。他的发型十几年不变,出门就是运动服,身边的朋友说,苏炳添天天就知道训练,和训练无关的事他就没兴趣。苏炳添的初中体育老师杨永强回忆,他在学校田径队训练时,就从不缺勤,每次训练都积极参加,非常自律。
1989年8月29日,苏炳添出生于广东中山古镇。他从小就对自己的运动天赋有自信,尽管个子不高,但每次和同学比赛摸篮板,自己都不输他们。初一的一节体育课上,老师杨永强在沙坑边划了一道线,看谁能跳到那里,结果,苏炳添一跳就越了过去。课后,杨老师把苏炳添拉到一边,“有没有兴趣过来田径队?”这成为苏炳添运动生涯的起点。“从初中的时候就觉得,我在田径场上特别威风。”他在纪录片《逐梦者苏炳添》中说。
2004年11月,苏炳添第一次参加正规百米比赛——中山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他代表古镇中学以11秒72的成绩拿下冠军,这已经是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这个成绩吸引了中山市体校,同年12月,15岁的苏炳添被体校录取,开始接受专业训练,两年后,他毫无悬念地通过选拔,进入省队。
中国田径的传统训练模式沿袭自前苏联,以大负荷量、高强度的“苦练、狠练”为主,缺乏深刻的运动生物学理论支撑。直到2007年刘翔在大阪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10米栏获得冠军,提倡了很多年的“科学训练”和“国际交流”才真正被田径界广泛接受,尤其是第一次参加世锦赛便跻身半决赛的邢衍安的一番话,让很多教练员和高层管理者深受震动——“在没同刘翔、孙海平教练一起训练前,我的技术很差,现在改进了很多。” 2008年以后,中国短跑的训练理念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但在苏炳添18岁时,训练还是从难、从严的粗放时代。
18岁的人对未来还懵懂,他只懂得刻苦训练才能达到健将水平,成为专业运动员,只要转正,每个月就有工资拿了。在高负荷的训练下,他的成绩以0.01秒为单位,艰难地在秒表上向前爬行,2007年10秒45,2008年10秒41,2009年,他用全国锦标赛上10秒28的成绩跑入国家队。
广东队著名短跑教练袁国强曾在回忆徒弟成长经历时说,“我带了他快十年,可以说,他是我带过的最自觉的队员。十年来,在训练场地上他只要出现在我的视线范围内,就绝对是在训练,从不偷懒。”
真正理解短跑
之后的三两年,有输也有赢,苏炳添慢慢在田径界崭露头角。2011年,全国田径锦标赛男子100米百米赛场上,苏炳添跑出10秒16,不仅获得冠军,还打破周伟13年前创造的全国纪录。一年后,伦敦奥运会,苏炳添又成为中国第一位晋级奥运半决赛的短跑选手。也正是从这场与博尔特并肩赛道的比赛开始,让苏炳添开始留意外国选手的节奏特点,思考自己在技术上的短板。
前30米,苏炳添有绝对压制对手的能力,但在30米后,身边的博尔特一下子就冲了出去。与身高1米95的博尔特一起跑,苏炳添坦言并没有太大压力,只有1米72的自己和对手不是一个级别,但如此迅速被超越,还是让他头脑空白了一下,“30米后不会跑了”。后来,他反复观看比赛录像,发现自己与博尔特等国外选手在节奏上存在巨大差异:仅仅跑出5米时,自己就抬头进入最大速度,而所有外国选手仍在埋头利用身体的蹬伸继续加速。提前进入途中跑,使苏炳添比别人少了20~30米的加速。
2010年之后,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开始对短跑项目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方针,加强短跑项目与世界的交流融合。苏炳添得益于此,2013年到海外训练营待了很久。他不断观察国外的对手,有些明明个子不高,也跑得很快。原因还是那一个,对方后劲足,而自己一听到枪声,就一口气冲到底,前面能跑多快就多快,后面体力受影响,只能尽量顶,这样的节奏“已经特别僵了”,哪怕在状态特别好的时候,也难以突破10秒10。这一年,还发生了一次意外,促使苏炳添作出破釜沉舟改变原有节奏的决心。
2013年8月,莫斯科田径世锦赛半决赛中,旁边道次的选手在发令枪响前晃了一下身体,苏炳添被误导,抢跑罚下。既是队友也是国内赛场上老对手的张培萌第二小组出战,跑出10秒整的成绩。如今再回忆抢跑,苏炳添仍然觉得那件事长久地挫伤了他的自信心,他不得不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赛中一点点走出害怕抢跑的阴影。而当时没几个人注意一个抢跑者的失落,人们都为张培萌的10秒所振奋,看到了中国人突破10秒的希望。
作出改变是件大事,不是所有人都支持苏炳添,刚开始受聘于中国田径协会的美国科研型教练兰迪·亨廷顿给了他信心。亨廷顿做了一个简单的试验,他让苏炳添站好,然后走到身后,出其不意地猛一推,苏炳添下意识就迈出了右脚,这与他的起跑相反,起跑时,他是右脚在前,跑出的第一步是左脚。
亨廷顿建议,改变起跑脚,重新建立一个技术节奏,既然身体最自然的反应是右脚先出,那么当枪声响时,自然的反应才最快速,最合理。2014年冬天,苏炳添到佛罗里达冬训,在美国教练的帮助下,改变起跑脚,适应新节奏下的起跑、衔接、途中跑、冲刺,将“一飞冲天”改为一段一段合理分配力量,尽可能将最佳状态保持在后半程。
就像习惯右手吃饭的人突然换到左手,难处可想而知。为了把新的节奏刻在脑子中,印到肌肉里,他无时无刻不在琢磨,走路时模仿起跑蹬伸的动作,睡觉前在大脑中演练白天训练的技术,一步、两步……想得太多,有时候做梦都在跑,早上起来累得不行,因为“训练”了一晚上。
教练估计苏炳添改变十几年的习惯、适应新节奏需要一至两年,他用了7个月。2015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苏炳添在百米决赛中以9秒99一战成名,成为历史上首位跑进10秒以内的黄种人,也创造了新的全国纪录。那一晚,极少播报体育新闻的《新闻联播》用时1分45秒高规格播报这一体育事件。
3个月后,他在北京世锦赛上再次跑出这个成绩,成为首个跻身世锦赛百米决赛的亚洲人,并和队友一起摘得4×100米接力银牌,创造了亚洲运动员在田径集体项目上获得的世界最好名次。
这次改变带给苏炳添的不仅是突破瓶颈,还有理念上质的转变,他更深刻地理解了短跑这项运动:仅有优秀的起跑,一听到枪声就玩命向前冲,无法成为世界顶尖,只有辅助以科学的技术和节奏,才有可能达到更高境界。
赛场唯一“80后”
亚洲短跑选手有个不成文的“28岁定律”,28岁被认为是一个无形的顶点,由盛转衰,苏炳添的很多师兄弟选择在这个年龄退役。2017年,28岁的苏炳添结婚成家,他也递交了退役申请,人事关系转到暨南大学。有领导劝他,“很多人退役是为了趁年轻找工作,工作你已经有了,不如继续跑。”
苏炳添自己也觉得还可以跑。在他眼中,跑步已经不光是身体的竞技,更多在于技术层面的问题,并不是到了某个年龄就跑不动,而是看想不想跑。后来他在自己的论文中写道,“通过科学化的训练和保障可以让大龄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
这一年,从暨南大学借调到国家队的苏炳添,正式成为兰迪·亨廷顿的弟子。亨廷顿团队中,有世界顶尖的康复师、体能师、医生、营养师以及生物力学专家,一接手苏炳添的训练,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参照“冠军模型”对苏炳添的体能和技术状况进行全面诊断和分析,制定针对性训练方案。例如,帮助他改变跑动过程中的摆臂动作和脚掌落地后的发力方式。
日常训练中,亨廷顿会根据训练前评测结果和运动员的主观感受,确定当天的速度、耐力、爆发力等一系列训练的负荷量度,避免运动员发生损伤和过度训练。科研仪器设备也帮了大忙,亨廷顿给手下的运动员做3D模型,将他们的跑动姿势输入电脑,对比最科学的模型跑动姿势,来发现他们每个跑动瞬间不科学的地方,甚至还对运动员的睡眠进行监控。
苏炳添感慨,这与传统训练拼命练、不断加大强度有本质区别,他发现自己练得更少,却跑得更快。2018年国际田联马德里挑战赛,28岁的苏炳添跑出9秒91,追平了卡塔尔归化选手奥古诺德保持的亚洲纪录,七天之后,在钻石联赛巴黎站,苏炳添再次复制了这个成绩。
亨廷顿曾说:“我只是2%的教练,科技才是那个98%的教练。”科技这个教练,支撑着“高龄运动员”苏炳添收获了技术参数和身体素质的不断进步,疫情造成的比赛中断,也意外帮助他康复了2019年复发的腰伤。东京奥运前夕,亨廷顿和苏炳添都满怀信心,他们制定的目标是进入前八,并为中国打开9秒90。
后来的故事,每个人都已经知道。苏炳添认为自己的突破能够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让更多有运动天赋的孩子不再只“看见”羽毛球、乒乓球……也“看见”百米;另外,就是让更多人接受,技术是一个运动员天赋之外,最锋利的武器。
榜样的带动力是立竿见影的。奥运结束后一个月,西安全运会赛场,苏炳添惊讶地发现几乎所有短跑运动员身上,都出现新技术的影子,从赛前准备这一项就能看出来。大家的热身有很多步骤,跳跃、拉伸、核心、泡沫轴放松……一套做下来像个完整的小练习,把全身小肌肉群都充分活动开,这明显是国际化的热身理念,以前苏炳添总在国际赛场看见,国内比赛,选手通常是传统的踢腿拉伸,做两次高抬腿,跑个加速跑,然后就准备比赛了。
“新技术早就有,只是推广下去有难度,很多人不愿意接受。”苏炳添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回想自己刚开始去国外训练,境界还不够,外国教练教的很多动作,他也不理解,“觉得很奇怪,这么跑肯定跑不快,也跑不动”。但是经过之后多年的实践,才发现当初他们所说都是对的。
2021年的国内赛场,“00后”已经成为主力,八十几人的参赛名单,苏炳添是唯一的“80后”。他开始计划人生的下一阶段,不是遵循退役后留在一线当教练的传统轨迹,而是回到大学,在基层培育更广阔的土壤。
他对自己经历中最宝贵的东西看得很清楚。作为创造过“奇迹”的运动员,最光辉的时刻足以让人们忘记他曾有过的失落和失败,或者认为那些应该只是“小事”。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一个运动员如何从那些黑暗的甬道中一步步走出来,以及在漫长的时间里,如何和伤病共处,如何面对赢与输。他觉得这些才是真正值得他去传授的经验。中国体育由“过来人”带新人的时代正在过去,以后的顶尖运动员自有他们的专业教练和更先进的科学技术,自己能做的,是重新审视那些挣扎与成长,然后把那一切教给年轻人。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