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的腿经常随着生长发育而在行走过程中进行调整,从婴儿开始爬行到行走,随着行走姿势和重心的调整,步骤变得越来越复杂,原因是什么?在八字介绍中,婴儿行走中八字的影响是什么?婴儿行走中八个字的影响是什么?下面不妨和小边一起解释一下。
一、走路姿势:
所谓的行走姿势,即下行姿势,从脚底开始滑动的表现出一个人的心理变化。这是命理学的总称,也是人体的总等待。
一般来说,当关节更发达时,当膝盖开始滑动时,不容易支撑膝盖,表明人们可以冷静下来,看东西应该开放,行动不像雨那么持久,是低动作。
两岁半走路内八字怎么办
一般来说,走路的步态是稳定的。虽然转身的时候有急急急忙忙的步伐,但是决定走路的时候,侧面不着急,忠奸断了,又急又不爽又突脚,运气也很顺利。这种姿势的人通常可以在经历或经历之前停止行动之前写下自己的心态,不容易下脚,行得通。
1.先坐着坐着,聚在一起喝水,静静地想着吞下元神,全身的气态有足够的精神,举止平静,不急,不急。
2.身材粗壮,苗条的人不急进,但一定没有行动,行为稳重有力,气态稳重有力,谦虚。
3、眉毛厚,头发细,大胆,不慌张,停止前,不轻举妄动,没有动力,但内心自卑,言行,听人不能移动,言行,没有原则,不听建议,言行,但太焦虑,总是很难赶上好运,最终失去了很多机会。
4.面色青白,心狠手毒,做事无情,面色润润,谦虚有信,稳重,聪明灵活,知进退。
孩子走路“内八字”需要纠正吗?
3岁半的瑶瑶,因为走路“内八字”,家长每天都要不断提醒“脚尖向外走”,但效果甚微,瑶瑶也经常为此不开心。家长非常焦虑,带瑶瑶辗转多家医院就诊,均未得到有效解决。后经朋友推荐,来到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就诊,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了步态分析,结果显示瑶瑶存在明显足内旋(内八字)步态,且下肢内旋肌肉发育过度紧张,伴外旋活动受限、内旋活动度过大。通过1-2个月的综合康复干预后,瑶瑶“内八字”步态明显改善,家长也不再焦虑了,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治疗前
治疗后
儿童“内八字”步态并不少见,但不是所有的“内八字”步态都需要医学干预。“内八字”步态,主要表现是走路时足尖向内旋转,这种步态使家长产生了一定的困扰,除了担心走路“内八”不美观,也更担心日后会持续和加重。如何科学地评估并分析形成原因,以便后续采取有效措施,是促进儿童步态改善的关键。
01 什么是“内八字”步态?
“内八字”步态,医学上称为足内旋步态,是儿童行走时足纵轴向内旋转。足行进角(FPA)测量可确定是否存在足内旋,其均数为10°(-5°~20°)[1]。
02 “内八字”步态的原因及危害?
“内八字”步态形成原因较为复杂,主要有跖内收、胫骨内旋和股骨过度前倾三种情况[2]。儿童“内八字”除了不美观,还可能导致骨盆倾斜、加重腿部骨骼畸形(“X”或“O”型腿),严重的可引起脊柱侧凸、膝关节疼痛。
跖内收 ↑
胫骨内旋 ↑
股骨过度前倾 胫骨内旋 ↑
婴儿常见原因主要是跖内收、胫骨内旋,多由胎儿宫内姿势所致。学步幼儿(1-2岁)主要与胫骨内旋有关,原因与胎儿期宫内姿势、俯卧位的睡姿及跪坐姿有关,生理性胫骨内旋随年龄增长在4岁左右自行矫正[3]。学龄前(3-6岁)儿童则多因股骨过度前倾(股骨内旋)所致。80%以上的股骨过度前倾或股骨内旋,儿童可自行矫正,但应定期(6-12个月)测定髋关节旋转弧度[4]。而由于髋内外旋肌群紧张度明显不对称,表现内旋过度和/或外旋受限的“内八字”步态,则需要进一步干预。
其他原因也可见于髋关节发育不良、下肢内收肌群及屈曲肌群张力增高、骨盆过度前倾等。
03 如何早发现,早干预?
部分家长对儿童“内八字”步态存在误判,产生过度焦虑,从而采取了不正确的矫正方法,这常常会使情况变得更严重。其实,大部分由于骨骼发育导致的“内八字”步态可自行矫正,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如发现孩子有以下情况,建议到医院儿童保健门诊或儿童中医保健门诊进一步就诊:
存在明显腿型异常(如“X”或“O”型腿)且走路足尖持续向内;走路足尖向内程度较明显,甚至有摔跤风险;走路两侧明显不对称,有一侧足尖持续向内;站立或步行存在明显跖内收,仰卧下肢伸直位足尖明显向内旋转。儿童保健科康复治疗团队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针对有疑似步态异常儿童,包括“内八字”、足外翻、扁平足、“X”或“O”型腿,已开展多年儿童步态分析检查项目。该项目使用足底压力步态分析系统,可对儿童步行过程中的步态、足底压力以及立位姿势进行精准分析,鉴别诊断各种异常步态和异常姿势,分析具体原因,为异常步态制定康复计划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步态分析
针对儿童“内八字”步态或其他异常步态,儿童保健科康复治疗团队针对性进行功能训练、理疗、推拿等干预方法,帮助孩子走好人生路上的每一步。
文献来源:[1]-[4]黎海芪.实用儿童保健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50-152.
本文审核专家
芮洪新
副主任技师
儿童保健科康复组组长
专家简介:
现任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物理治疗专委会儿童物理治疗学组委员、江苏省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南京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江苏省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治疗师规范化培训师。
从事儿童康复工作十余年,在儿童运动障碍、步态及脊柱侧弯的评估与治疗方面有丰富临床经验。曾获第四届江苏省康复治疗师岗位技能大赛儿童组个人及团体三等奖,主持南京医科大学校科技发展基金课题1项,参编书籍《儿童早期运动发展与促进》、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篇。
正常现象。
宝宝的腿型发育通常随着生长和走路的过程在不断的调整,从宝宝刚开始爬行导致走路,随着走路姿势的调整和行走的引力和重心的调整,宝宝会出现内八字,也叫O型腿,接着随着行走和发育,在2-3岁会逐渐变直,又由于生长发育或走路习惯等原因,又开始变得有点 X 型腿,最后到了 6~8 岁到时候,腿型会又慢慢变直,恢复正常。因此,如果宝宝有早期的O型腿和后期的外八都是正常的生理过程,如果宝宝两边的腿型,粗细等差异明显,这时建议家长带宝宝去医院就诊。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是O型腿?让孩子自然平躺,把纸尿裤和裤子都脱掉,然后轻轻的将孩子的双腿拉直并拢,双脚自然靠近。这时家长可以测一下孩子的膝关节间的距离。如果这个距离小于3cm,说明正常;如果膝关节距离在3cm-6cm之间,家长可以观察,大多数学龄前儿童属于生理性的,随着生长发育会自行改善,只有极少部分属于病理性的,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必要时需要就诊检查。如果膝关节间距离超过6cm ,则说明孩子可能存在O型腿的可能,这时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就诊,请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判断。
新手父母为了更好地照顾宝宝,希望从各种途径获取有益于宝宝成长的育儿方式。
但由于老一代的育儿观念大部分已经与新时代脱节,再加上网络信息的真假难辨,很多照抄来的育儿方式有些可能并不科学,甚至是“谣言”。
家长必须擦亮双眼,学习并掌握科学的育儿知识,才能不掉坑儿。
袋鼠麻麻专门整理了20条大家关心的谣言和真相,从「缺钙」、「母乳」、「纸尿裤」、「饮食」、「相貌」等方面帮大家扫清育儿路上的迷茫和困惑。
1、新生宝宝要吃米糊,母乳吃不饱
辟谣:生命最初六个月的母乳喂养至关重要。
世卫组织建议:婴儿在生命前六个月应得到纯母乳喂养,以实现最佳生长发育和健康水准。之后,继续母乳喂养的同时,为满足其越来越高的营养需求,应给婴儿提供营养充足且安全的辅食。
如果孩子对母乳过敏,轻中度过敏不建议直接停掉母乳,而是建议母亲停用引起孩子过敏的食物,看孩子的过敏症状是不是有所减轻;若不能减轻,说明孩子的过敏很严重,可能需要停掉母乳,换低敏奶粉。
2、宝宝6个月后母乳就没营养了
辟谣:母乳的成分并不会随着宝宝的成长而变化,千万不能简单地以母乳颜色的深浅及稀稠度作为判断母乳是否有营养的标准。
6 个月后,不是妈妈的奶水营养变少了,而是宝宝需求增高了。
有人可能会说,那相对营养还是变少了呀!
那些人忘了关键一点——一般宝宝在 6 个月后,便开始添加辅食了,营养的来源也从单一的母乳变为多种食物。营养够不够,关键看辅食的添加。
辅食添加不及时、搭配不科学,即使用最好的奶粉去替换母乳,孩子的营养仍然不够。
3、羊奶比牛奶更接近母乳
辟谣:羊奶和牛奶的营养差别并不大。
真要比较的话,以模仿母乳为目标,“人工调配”出来的婴儿配方奶才能够“接近母乳”。但没有任何一种配方奶能完全等同于母乳,更不能替代母乳。
4、6个月必须断夜奶,否则影响以后睡眠
辟谣:对于宝宝断夜奶的时间,其实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因为每个宝宝的情况不一样,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主要根据大人和宝宝的具体情况来调整。
6个月是否断夜奶,对宝宝以后的睡眠没有直接影响。
通常情况下,从3-4个月起,宝宝已经能很好地建立昼夜节律了,白天有固定的小睡时间,通常睡3-4个小时。晚上为长睡眠,有的宝宝晚上睡眠连续可达6个小时。因此,从这时候起,家长就应该开始培养宝宝良好的睡眠习惯了。
如果宝宝不是因为饿了或者尿了醒来,就不要打扰他。待宝宝到了6个月,添加辅食之后,宝宝就不会那么容易饿了,夜奶也就吃得更少,很多宝宝都仅有1次夜奶或到早上才吃1次。
如果宝宝夜间醒了要喝奶,家长要注意观察他的喝奶量。如果喝奶量与之前每次相同,那说明孩子还是饿了,应该坚持夜间喂养。但如果宝宝喝奶量少,也没有其它不舒服的表现,那可能只是因为习惯使然。为了宝宝和妈妈都能休息好,这时可以逐渐地给宝宝减少夜奶的次数。
5、辅食做的越烂越好消化
辟谣:宝宝辅食性状根据月龄增长逐渐变化,而不是越烂越好。
过于精细的辅食,会影响宝宝的咀嚼能力,影响口腔肌肉的发育等。
一般建议在宝宝6个月左右时开始添加辅食,最早不能早于4个月,最晚不能晚于8个月,过早或过晚都不利于宝宝的健康哦!
由于宝宝的胃肠功能发育还不是很完善,因此添加辅食要按照:从稀到稠、从细到粗、从少量到多量、从单一到多种的渐变过程。
6、宝宝不吃盐会没有力气
辟谣:天然食物和母乳中的钠完全可满足宝宝身体对钠的需求量,1岁内的宝宝,不建议吃含食盐的食物,而是吃原味食物。只需饮奶量和辅食量正常,就不用担心缺钠,更不用担心没力气。
宝宝的味觉比大人要宽广,不能把大人的味觉习惯强加给宝宝;加之宝宝的味觉习惯正处于发育中,对调味品的刺激比较敏感,加调味品还容易造成宝宝拒绝没有味道的原味食物。
宝宝吃盐过多的危害:
1)宝宝吃盐过多会加重肾脏代谢的负担,影响肾功能健康,还会加重心脏负担,引起水肿、高血压等。
2)吃盐过多还使宝宝容易感冒。
过多摄入盐分可使口腔唾液分泌减少,从而使细菌和病毒存在于上呼吸道;
高盐的渗透作用可杀死上呼吸道的正常细菌,使病菌乘机“兴风作浪”,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高盐还可抑制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的增殖,使其丧失抗病能力。
3)还有研究表明,儿童血中钠浓度越高,个子越矮;盐的摄入量越多,钙的吸收也就越差。
7、宝宝眉毛剃掉重新长出的黑?
辟谣:宝宝眉毛长得是否黑、浓密和刮不刮没有关系。
宝宝皮肤娇嫩,大人一个手抖就可能给宝宝带来破损甚至感染,不建议刮眉毛。
一般2、3岁眉毛就会比较有型。
8、剪睫毛能使睫毛变长
辟谣:睫毛的长短、浓密与否,都和宝宝的营养和遗传有关。
相反,睫毛剪短后,宝宝的眼睛反而会因灰尘、细菌进入引起感染。
9、宝宝身上有青色胎记是因为没去胎毒
辟谣:胎记就是胎记,和什么毒无关。
胎记主要因为皮肤组织在发育时发生了异常的增生,从而导致的皮肤表面出现形状和颜色的异常。
胎记可以在出生时发现,也可能在出生几个月后才逐渐发病。
新生儿的胎记发生率约为10%,可以说是非常普遍,大部分的胎记只是影响美观,不需要特别处理。但是有些胎记会合并身体器官的异常,甚至有恶性变化的可能,必须积极治疗。
10、捏宝宝鼻梁,鼻梁会变挺
辟谣:五官多与遗传有关,顺其自然就好。
捏鼻梁时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宝宝鼻腔受损。小时候塌鼻梁可能是假性的,等前囟门闭合后就会慢慢变挺。
11、宝宝不用洗脸,母乳擦擦就行
辟谣:宝宝虽小,但也要干净的好伐?为啥不给娃洗脸!
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涂抹在脸上,很容易滋生大量的细菌。
母乳中大量的蛋白质、脂肪还会堵塞宝宝的毛孔,影响皮肤代谢,长此以往易出现皮脂腺炎和毛囊炎,使皮肤出现红疹、长痘痘等问题。
同时,蛋白质还存在致敏的可能,不利于皮肤健康。
12、嘴里有口气,上火了
辟谣:口气的常见原因是胃食管反流。
若宝宝没有出牙,一般和胃食管反流有关,注意拍嗝即可;而已经出牙的,要注意是否有龋齿。
13、骨密度低是缺钙
辟谣:发现骨密度偏低,这对大多数宝宝来说还真不是缺钙了,而是生长旺盛阶段的一种正常现象。
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孩子,因为其骨骼生长速度快,体内储存的钙大量用来促进骨骼生长,所以骨密度自然会变低。
骨密度全称是骨骼矿物质密度,是骨骼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骨密度检查主要用于了解骨骼强度、预测骨折风险或是监测相关疾病治疗反应,比如中老年人常见的骨质疏松等。
不建议儿童常规检查做骨密度检测。
14、睡觉不踏实是缺钙
辟谣:缺钙可不背这个锅!
睡觉不踏实常见于这4种原因:
1)肠绞痛:该现象一般在宝宝4~6个月的时候自行缓解;
2)环境不佳:如声音嘈杂、光线过于明亮、室温太热等;
3)肠胃不适:比如宝宝大便有时特别干、有时特别稀;
4)家长过度干扰:比如担心宝宝饿,夜里叫醒宝宝喝奶就是不对的。
这几种情况跟缺钙毫无关系。
想要安稳睡眠,首先需要营造良好的环境,一般建议室温控制在24~25度,湿度控制在40~60%之间,同时,不要给宝宝盖得太厚,这样宝宝睡起来也会更安稳。
15、枕秃就是因为缺钙
辟谣:别闹!枕秃不一定就是缺钙!
宝宝缺钙时,血钙浓度降低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多汗,宝宝会通过摩擦头部来缓解不适,从而诱发枕秃。
但大多数宝宝是因为以下原因而形成的枕秃:
1)容易出汗
小婴儿新陈代谢旺盛,控制出汗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刚入睡时和吃奶的时候,往往头部容易出汗,刺激头皮发痒,宝宝会通过摩擦枕部来止痒,使得枕部的毛发折断,出现枕秃。
2)长时间躺着
小宝宝颈部肌肉尚不发达,大部分时间躺着,或枕在大人的臂弯里,枕部软组织势必受压,压迫发囊,影响局部血液循环而影响其毛发的生长。有的孩子喜欢头偏向一侧睡觉, 而出现该侧头发较另一侧稀少或发秃。
3)长湿疹或过敏
小宝宝头部长湿疹,导致头皮痒,或对寝具中的尘螨及其它物质过敏导致呼吸或皮肤不适,使得宝宝喜欢摇头或摩擦枕头,引起枕秃。
出生2个月后,几乎每个宝宝都会出现枕秃现象。不要给宝宝穿戴和覆盖过多,减少出汗,是减轻枕秃的好方法。当宝宝每天以坐和走为主时,枕秃就会消失。
16、抱起来摇晃宝宝会使宝宝易睡
辟谣:抱着摇晃宝宝,宝宝可能不是睡着了,而是被你摇晕了。
大力无声的摇晃,宝宝在没有外部损伤迹象的情况下会造成头或脑的损伤。
不当的方式剧烈摇晃宝宝,或长时间多次快速摇晃宝宝等,会引起“婴儿摇晃综合征”。
安全着想,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大力的摇晃宝宝,并且告诉其他照顾宝宝的人。
如果在宝宝哭闹时,习惯性的抱着宝宝轻轻的来回走动、轻摇哄睡是可以的。
17、语言发育慢的是贵人
辟谣:“贵人语迟”不过是一种没有意义的说辞,说话早晚跟贵不贵人无关。
正常情况下,宝宝之间会有4~6个月的语言发育差异。1~2岁大的宝宝,语言发育的差异程度极大。
对于说话晚的宝宝,家长要尽量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说话时,放慢语速、吐字清晰。
宝宝说话晚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理性的,一类是病理性的(也就是语言发育迟缓),病理性的说话晚家长一定不要忽视。
造成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遗传性疾病、宫内胎儿脑伤、早产儿、新生儿窒息、感染、头部外伤、重金属中毒等因素造成的语言器官或听觉器官的功能损伤,以及孩子患有自闭症等疾病,都可能出现语言发育迟缓。
这些病理性原因引起的语言发育迟缓,除了多跟孩子交流沟通外,最重要的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而且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所以,对于家长们来说,孩子说话晚的问题,并不是“贵人语迟”一句玩笑了之的,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宝宝在其他方面也落后于别的孩子,更不能轻视,自己拿捏不准的,还是交给医生来诊断比较好。
18、把尿比纸尿裤好
辟谣:婴幼儿自主排尿功能要随着神经系统、尿道括约肌等的发育而逐步完善。
如果把尿太早,很可能造成肛脱、肛裂、尿频。2岁左右幼儿就能很好地自主控制排尿便了。
19、穿纸尿裤影响男宝以后的生殖功能
辟谣:纸尿裤对男宝的影响除了避免随处大小便外,真的没有什么不良影响。
如果真影响生殖功能的话,那生产纸尿裤的厂家早倒闭了。
这个锅,纸尿裤真的背不动!
之所以会有“穿纸尿裤会影响男宝宝生殖功能”的说法,是认为:穿戴纸尿裤,会造成宝宝会温度升高,而高温会影响产生,还会造成畸形、活力降低等问题。
东华大学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用恒温模具婴儿来模拟宝宝穿着纸尿裤的真实状况,用注射器向纸尿裤内注射与尿液温度相同(37℃)的液体,来模拟婴儿的排尿过程,同时用温度记录仪测试并记录纸尿裤内的温度变化。
实验发现,在宝宝排尿以后,确实会使纸尿裤内的温度升高,但温度升高小于1℃,排尿后纸尿裤内的温度不超过37℃。所以,家长不用担心穿纸尿裤会引起宝宝会温度增高的问题。
再者,男宝宝还在妈妈子宫里时,他的性腺就开始发育了,等到足月的时候,就已经发育完全了。所以,家长也就无需担心纸尿裤会影响宝宝发育了。
还有的家长担心,纸尿裤内温度升高1点儿也是升高啊,这会不会影响的生成呢?可是很怕热的呀。
这一点家长又多虑了!其实,在青春期性成熟之前,男孩是不会产生的,他的里储存的只是精原细胞。
那纸尿裤会对这些精原细胞造成影响吗?也不会!因为在胚胎时期,精原细胞就存在了,母体37℃是它适宜的生存温度,而穿纸尿裤虽然会使局部温度有所升高,但也不会超过37℃。所以,穿纸尿裤也不会对这些精原细胞造成影响。
20、穿纸尿裤会O型腿
辟谣:O型腿医学上称为\"膝内翻\",是膝关节变形引起的,和穿纸尿裤无关。
纸尿裤主要接触的是宝宝的髋部和大腿根部,并没有接触到宝宝的膝关节和小腿,说纸尿裤影响宝宝腿形,真的没有任何依据。
新生儿时期的宝宝,腿形呈O型很正常,胎儿时期妈妈子宫里太拥挤,宝宝出生后的腿都有些弯曲,甚至有的宝宝平躺的时候会竖起来。
等到宝宝慢慢学会站立行走,可以通过观察双侧膝关节是否会向外凸出,如果无凸出,则判定为生理性膝内翻,这种情况下宝宝可能会喜欢使用内八字方式走路。
大概到了宝宝 2 岁左右,腿会自己慢慢变直,但又由于生长发育或走路习惯等原因,又开始变得有点 X 型腿,最后到了 7~8 岁的时候,腿型会又慢慢变直,恢复正常。
大家还听过哪些育儿谣言?
留言区,等你哈~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