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2021年裴姓女孩名字大全两个字(2021年裴姓女孩名字大全)

发布时间:2023-11-30 19:29:57作者:饕餮少女来源:互联网

2021年裴姓女孩名字大全(2021年裴姓女孩名字大全四个字)

2021年裴姓女孩名字大全

       俗话说,人就像他们的名字一样。当我们给孩子取名字时,我们应该考虑名字能给孩子带来什么,以及未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不应该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应该亲自为婴儿着想。这么长时间,本文将告诉您如何选择最佳名称。

       怎样取名字?

       根据八字需要使用命名法。

       选择这种方法非常简单。这种方法应该计算八字的禁忌,看看命中需要使用什么样的五行,以便在名称中弥补这种五行。弥补的方法是汉字。例如,如果你需要木材,你应该选择一些木字、草字、反文字等汉字;例如,如果你需要火,选择一些火、日、光等汉字;例如,如果你需要土壤,选择土壤、石头、玉石等汉字;例如,如果你需要金钱,选择金色、刀、申请和你的汉字。例如,如果你需要水,选择水、雨等汉字。这种命名方法也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一种方法。实际效果也很好,对宝宝的未来更有好处。

       根据五格数理命名法。

       以上方法并不常见,主要是数学注重五行,注重天格、人格、地格、总格、外格的配合和好坏,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也有大量的人相信和使用,但如果数学五行和八字不匹配,也有张冠李戴,不一定喜欢使用匹配,这种方法非常有效。

       根据八字需要加五格数理命名法,可以多参考。

       参考最佳名称

       【裴茹雯】

       这个名字的意思是词的意思是如言,意思是如言;文字有月云素文的状态,意境优美,给人一种淡淡的美感。这两个字给孩子起了名字,节奏和谐,意思是美,寓意着高尚纯洁美好的品德内涵,意思是能以德服人,有包容人的风度。而且如字还有吉祥的意思,作为人名,更显优雅吉祥,也有让人梦寐以求的美感和良好的意思。

       【裴昭颖】

       这个名字是一个诚实的好名字。昭字指日明,意义明亮明显,给人一种非凡的氛围印象;英字指的是聪明。入名意味着杰出的才华,意味着充满诗歌和书籍,具有优雅的才华。这两个字的搭配给宝宝取名,不仅意味着宝宝才华横溢,名声远播,而且给人一种端庄大气的印象。它是一个优雅而优美的名字。

       最佳名字大全

       裴晓夕 裴鸿风

       裴良和裴初晓

       裴凝玉 裴晓丽

2021年裴姓女孩名字大全四个字

一 、人口

平江是个大县,区域面积约4125平方公里。去年年末户籍人口111.33万人,总户数32.92万户。年末常住人口94.53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0.75 万人,农村人口43.78 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3.69%,男女比例约为51:49 ,是个人口超百万的大县。

二年选国会代表,要求人口在50 万以上的县才能选一个。当时平江就有70万左右的人口,所以平江就选了李锐的父亲李积芳作为国会代表参加了会议,并当选为国会议员,这是历史上唯一一次人口红利。

初期平江人口高峰值达到71万,至1949年人口统计为49万。人口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22万。所以后来平江人就说在武装斗争时期平江人牺牲了22万人,数据来源于此。

至1983年全县第3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为86.733万人。从1983年至2021年,前后38年,平江人口增加了25万,大约增长29~30%。

古时有丁饷,古者,丁止应役。以户口额征丁粮。有可能瞒报人口。

外地迁入平江境内的人口有为官后落籍的、避乱入境的,隐匿逃亡的等。和平之时,人口增加;战争动荡之时,人口减少。再加上税役苛重,有的隐丁逃役,或寄籍大户,或流亡异地,莫可踪迹。

至清康熙51年(1712),朝廷颁布了五十年丁册为准,“嗣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谕令,雍正五年(1727)又颁发了“丁随粮办”之令,将应征丁银均摊入地亩内征收,结束了把户口与赋役挂勾的做法,使百姓不再因多生子女而增加人丁税的负担。加快了人口增殖速度。后又设立保甲法,取代编户法,使户口统计摆脱了赋税徭役的羁绊,使人口统计走向真实。

宋、元以前人丁数据无考。至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平江有1.5470万户,2.9265万人口。

成化年间(1465~1487),户5690,人口5.3890万,其中男子成丁2.2719万人,未成丁7371,女大小1.9539万人(洪武年间户多丁少,成化年间户少丁多)。万历年间(1573~1620),户5650,人口5.5534万。

至清朝乾隆六年(1741),户2.2055万,大男8.8526万人,小男3.0313万人,大妇4.7440万人,小女6786人,合计人口为17.3065万人。以上数据来自《同治平江县志》。

明朝隆庆岳州府志又载:

平江县洪武年间15047户,人口19265;

永乐户减3311,人口增32123;

宣德年间户又减2925,人口增10204;

正统年间户又减406,人口少31;

景泰年间户又减290,人口增202;

天顺年间户又减286,人口又增52;

成化年间户又减2139,人口增12421;

正德年间户少90,人口又增1274;

嘉靖年间户减130,人口增350。

明朝率以今时较国初户减8397,人口增加36249。合计户数为6650,人口数量为55517。由此可见,清朝乾隆年间比明朝末增加了117548人。

这个历史数据因徭役丁饷的原因其户数人丁数有变化,但大体上可作为历史数据参考。

平江人口历史上有几个发展时期,据笔者参阅有关平江的历史典籍和相关史料,平江在唐、宋、元三个朝代人口发展应该是有一个高峰期。

比如唐朝,据载唐朝幕阜山有寺庙、道观上千只。如此庞大的佛道两教的圣地,其信众与香客可想而知应该有一定的规模。

唐朝不但有“六相隐平江”,还有唐朝高人田游岩、吏部尚书吴璋、天岳之艾君等都是朝廷高官和命官,潜隐平江。由此可见当时的平江人文荟萃,钟灵毓秀,人丁兴旺之地,不然的话不会吸引这么多高官聚集在平江。

也正是在唐朝,县城由金铺观迁址中县坪,又从中县坪迁址鹤岭。从这些历史记载的史料,可以看出当时的平江不可能只有几万人口的规模了,起码应在10万人口左右了。

至宋朝平江人口迎来了一个发展高峰期,因为北宋灭亡,许多难民和士大夫纷纷南迁,平江地处南北交界的地方,又是山清水秀的地方,南迁之人留在平江居多。平江有相当一部分姓氏是宋朝时期迁入平江的。宋朝平江的书院就有四个,湖南乡试三届满榜平江人。八十年代长寿街出土一窖宋代银钱,有八吨多。可见当时平江经济繁荣,人丁兴旺。笔者估计宋朝人口应在二十万左右。

至于元朝,笔者不知道在哪里看到一个记载,元朝平江人口为16万。元朝把平江由县升为州了,说明平江的人口,平江的经济规模已经超出了一个县的水平。所以元朝16万人口的记录应是靠谱的。

二、姓氏

中国姓氏见于文献的姓氏有5662个,其中单姓3484个,复姓2032个,三字姓146个。姓作为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便直接承袭为氏。母系社会以母亲为姓,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春秋战国后以国名为氏,以邑名为氏,以居住地为氏不等。

平江境内姓氏来源各异,除本姓族谱记载外,其它书刊典籍记载很少。平江最早的记载是罗姓,其次是梅姓。

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徙罗自枝江居此”。《路史·国名纪丙》云:“今潭之湘阴东北六十里有罗故城,秦之罗县,梁为罗州。”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改长沙郡为国,罗县隶属。祖遗远孙珠,字怀汉,秦为武陵令,汉官守九江,建豫章台,后敕封豫章相国、大司农,罗姓郡望称豫章郡自此始。罗姓受封始祖为匡正,失国于秀杨,复罗始祖为凌甫,第一世家为猛烈。至唐代,36世罗通曾孙宗远,佐唐明皇出守长沙而归故里,立居画桥。故有一说,“未立平江县,先有画桥罗。”先有画桥罗,后有平江县城。

原本芦戎国与罗子国一并迁居罗县,只是芦戎国人口规模小些,且芦氏还有一部分分迁泸溪县。所以查不到历史姓氏的记载。罗人、芦戎人是平江最早的居民之一。

梅姓汝南郡,系出子姓,自殷太王子封弟于梅,是为梅伯,后以国为氏。至汉有梅福,字子员,为南昌尉,王莽专权,屡谐厥上书不听,于公元5年挂冠远遁,隐于平江北鄙西山之下。后汉光武帝继位,封万户烈候。至明朝开国功臣梅思祖创业于平江。长房迁浏阳,二房迁湘阴,三房寓于平江稻田。

1982年,平江人口普查,共有姓氏341个,其中100人口以上的姓氏150个。占全县总人口98.75%。

这150个姓氏中,春秋至汉代迁入的2个;唐代迁入的姓氏19个;宋代迁入的37个;元代迁入的15个;明代迁入的35个;清代迁入的42个。

据谭其骧《湖南人口由来考》记载:“明朝统一后,统治者对经过战争破坏后“土旷人稀,耕种者少,荒芜者多”的状况,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生产,增殖人口的政策,曾大量迁移江西省人口填湖南省。《岳阳市志》载:平江从江西迁入的就有67姓(注:岳阳市志与平江县志记载有出入)。

平江民间传说 “佘、翁、柳、卜,有也不多”的说法,这一传说流传甚广。传朱元璋血洗平江之时,对其四姓追杀尤凶,所以这四姓逃的逃,死的死,剩下的“有也不多”。但史书没有记载,历史上这四姓在平江的名人轶事甚少,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予以证实“血洗”之说,什么原因血洗这四姓没有任何说法。但“有也不多”是事实,翁姓是宋绍兴13年(1143),从福建临武迁入平江长寿的,迁平始祖翁处朴,至今人口大约1345人;柳姓是元朝至元27年(1290)从长沙迁入平江南乡长田的,迁平始祖柳经典,至今人口大约420人左右;还有佘姓和卜姓平江有,但人丁少,没有找到具体数据。由此可见“佘翁柳卜,有也不多”的说法是对的,但为什么“有也不多”内涵不清,“血洗”之说没有依据支撑,难以置信。

历史上官方记载正式移民的是清朝乾隆年间,伍士琪任平江知县,招福建、广东客家14姓移民于平江东南。立名广福舆,编为二十里。从康熙40年(1703)至雍正七年(1729)正式加入平江籍。此举被载入中国移民史。

至乾隆五年(1740),谢仲塬任平江知县,引进红薯、荞麦,推广栽培。使平江粮食危机得以缓解。生产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繁殖的高峰期。至清末短短60年左右,平江增加了五十多万人口。

平江县姓氏人口前十位分别是:

第一位是李姓,人口约14.3 万;

第二位是吴姓,人口约5.9万;

第三位是陈姓,人口约5.6万;

第四位是张姓,人口约4.2万;

第五位是方姓,人口约4.1万;

第六位是余姓,人口约4万;

第七位是刘姓,人口约3.9万;

第八位是黄姓,人口约3.8万;

第九位是王姓,人口约3万;

第十位是钟姓,人口约2.9万。

这是平江姓氏人口的前十位,属于平江的望族。姓氏人口1983年人口普查在一万以上的大姓还有:

十一位彭姓:人口约2.6888万;

十二位徐姓:人口约2.5916万;

十三位何姓:人口约2.4882万:

十四位胡姓:人口约2.2457万;

十五位朱姓:人口约1.9533万;

十六位罗姓:人口约1.9254万;

十七位杨姓 :人口约1.8985万;

十八位凌姓:人口约1.8463万 ;

十九位喻姓:人口约1.7960万;

二十位曾姓:人口约1.7902万

二十一位毛姓:人口约1.6502万;

二十二位周姓:人口约1.6370万;

二十三位邓姓:人口约1.6351万;

二十四位向姓:人口约1.6028万;

二十五位童姓:人口约1.5186万

二十六位苏姓:人口约1.4003万;

二十七欧阳姓:人口约1.3418万;

二十八位唐姓:人口约1.3984万

二十九位江姓:人口约1.3183万。

以上统计的数据是根据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基础(当年统计人口在一万以上的姓氏只有29姓,所以只排到第29位)上,加上增长比例而得出的结论数据。因为全县总人口在1983年的基础上增长了30%,按这个增长比例推算出来的。与族谱记载的数据可能有出入,因族谱记载的数据其中包括了县外的人口姓氏归宗统计在内。这里是指在籍的平江户口。所以其人口发展数据与族谱记载多少有点出入。

四十年前,全县姓氏人口10 万以上的1个;四万以上的2个;三万以上的4个;二万以上的4个;一万以上的18个。

至2021年,姓氏人口10 万以上的1个;五万以上的2个;四万以上的3个;三万以上的2个;二万以上的4个;一万以上的18个。

三 、姓氏迁入时间与地点

迁徙就是迁移、搬家。还有的是被征发而远途服役。《荀子·非相》云“与时迁徙,与世偃仰”。平江人的迁徙过程与整个民族发展史息息相关。朝廷的兴衰,战争爆发,社会动荡导致整个社会人口的大迁徙。平江姓氏从空间划分,从江西境内迁入的姓氏68个;从广东迁入的15个;从湖北迁入的15个;从福建迁入的6个;从陕西迁入的5个;从江苏迁入的4个;从山东迁入的3个;从河南迁入的3个;从四川迁入的2个;从浙江、山西迁入的各一个;从本省其他地区迁入的27个。

从时间观念上划分:

春秋公元前689 年,罗氏从湖北枝江迁入平江,始祖匡正。罗氏罗达甫公元1674从江西雩都迁平江东乡渣坪。人丁约19354。

梅姓人丁约601。

梅福西汉元始五年(公元五年)从江西寿春迁入梅仙。

田氏人丁约2839。

田游岩咸亨一年(670)从陕西西安迁连云山下。

田启聪康熙十三年(1674)从湘阴迁西乡西冲。

郑氏人丁约8485。

郑戴仁永隆一年(680)从江西宜春迁三阳街。

郑子英明永乐一年(1403)从江西奉新迁清水。

陈姓人丁约56616。

陈希烈天宝14年(755)从陕西西安迁长寿九岭。

陈思先宋建龙二年(1128)从江西德安迁北乡。

陈谟裘康熙19年(1680)从本省醴陵迁长寿朗溪。

陈开先清雍正二年(1724)从广东兴宁迁黛屏源。

刘姓人丁约39085。

刘光谦天宝14年(755)从陕西西安迁东阳乡。

刘廷辉清顺治七年(1650)从广东潮惠迁东南乡。刘佥忠公元1701年从湖南安化迁清水。

徐姓人丁约25915。

徐安贞公元755年从陕西西安迁瑚珮。

孔姓人丁约3032。

孔瑛唐大历十四年(779)从山东兖州迁三阳。

毛姓人丁约16502。

毛发详元和四年(809)从长沙迁毛家巷。

张姓人丁约42029。

张孟常会昌六年(846)从陕西西安迁龙门。

张惟锦清嘉庆三年(1798)从江西万载迁三墩。

唐姓人丁约13984。

亁符二年(875),唐静轩从江苏南京迁虹桥。

魏姓人丁约7718。

魏公馀亁符二年(875)从山东青州迁青芬。

胡姓人丁约22457。

胡令远朝符六年(879)从南京建康迁大坪 。

李姓人丁143386。

李敬先乾符六年(879)从长沙迁岑川。

李泰陵公元937年从江西建昌迁黄裴。

李德开公元1706年从江西龙泉迁南乡蒋山。

吴姓人丁约59429。

吴璋文德一年(888)从山西太原迁长寿。

吴贞学雍正二年(1724)从广东嘉应迁南乡蒋山。

邓姓人丁约16351。

邓匡持从昭宗年间四川迁龙门。

邓恭顺治一年从广东嘉应迁三市宦田。

方姓人丁约40453。

方仕南后唐同光一年(923)从南昌迁东阳乡。

邹姓人丁约12893。

邹可明后唐同光一年从徐州沛县迁浊港。

戴姓人丁约6453。

后唐同光三年(925),戴文源从南昌迁岑川。

余姓人丁约40139。

余裴后汉乾佑三年(950)从江西分宁迁木瓜。

余元吉宋淳佑一年(1241)从江西新余迁白雨湖。

余名卿元泰定二年从临卅迁爽口。

凌姓人丁约18463。

凌修然建隆一年(960)从镇江丹阳迁清水。

彭姓人丁约26384。

彭宗明雍熙一年(984)从长沙迁北乡。

童姓人丁约15121。

童汰雍熙二年(985)从洪都南城迁青石岭。

单姓人丁约7410。

单克开淳化四年(993)从山东莱卅迁县西。

王姓人丁约30223。

王均彝咸平二年(999)从福建汀州迁沙段。

汤姓人丁约7225。

汤万一明道一年(1032)从南昌迁浆市。

周姓人丁约16369。

周儒熙宁六年(1073)从江西义宁迁东乡塘口。

钟姓人丁约29371。

钟清溪元佑五年(1090)从江西分宁迁迎水洞。

钟环玉康熙二十九年从广东嘉应迁南乡十房。

秦姓人丁约1996。

秦凤大观二年(1108)从江西南昌迁南江。

向姓人丁约16027。

向文祥靖国一年(1101)从开封迁向家。

许姓人丁约5177。

许德俊靖康一年(1126)从江西奉新迁南江。

许召立康熙五年(1666)从广东迁献冲。

翁姓人丁约1358。

翁处朴绍兴十三年(1143)从福建临武迁长寿。

辜姓人丁约799 。

辜志道绍兴二十年(1150)从江西修水迁新江。

苏姓人丁约14003。

苏符绍兴二十五年从眉州彭山迁义口。

施姓人丁约1032。

施承仁绍兴三十年从长沙迁钟洞。

瞿姓人丁约197。

瞿宋和绍兴三十二年(1162)从浏阳迁长庆。

丁姓人丁约2394。

丁必丙乾道六年(1170)从江西迁虹桥。

董姓人丁约1370。

董富二淳熙二年(1175)从吉安永丰迁柳公洞.。

宋姓人丁约2753。

宋天瑞淳熙四年(1177)从豫章迁长寿。

黄姓人丁约38754。

黄倡和端平一年(1234)从江西分宜迁江村。

黄朝儒咸淳六年从修水迁岑川、三阳。

黄代多康熙五十九年从广东嘉应迁长田。

梁姓人丁约1068。

梁麟发淳佑一年(1241)从江西瑞卅迁献钟横塘。

鲁姓人丁约1249。

鲁仕能淳佑四年从江西高安迁鲁家坪。

姜姓人丁约4486 。

姜云山淳佑八年(1248)从江西修水迁东乡杨坊。

欧阳姓人丁约13418。

欧阳景辉淳佑八年(1248)从万载迁入东乡。

黎姓人丁约3380。

黎永能宝佑四年(1256)从湘潭迁入枫树段。

黎添一元代从通城迁梅仙。

黎万仙万历十一年(1583)从江西龙南迁思村。

严姓人丁约2342。

严邦积咸淳二年(1266)从浙江兰谿迁城西严家。

贺姓人丁约3993。

贺平一咸淳八年(1272)从江西永新迁西乡。

朱姓人丁约19532。

朱肇隆祥兴二年(1279)从南昌丰城迁岑川。

朱盛翁永乐一年(1403)从江西高安迁梓江。

熊姓人丁约5349。

熊文瑞从江西高安迁东乡九岭。

艾姓人丁约6795。

艾华仲从江西乐安迁东乡杨坊。

游姓人丁约791。

游英傺宋末从湖北嘉鱼迁西乡。

洪姓人丁约3339。

洪冀嘉定十三年(1220)从江西乐平迁洪家塅。

万姓人丁约2931。

万发逊咸淳一年(1265)从岳阳迁清水。

柳姓人丁约400。

柳经典至元27年(1290)从长沙迁长田。

杨姓人丁约18985。

杨德宣大德一年(1297)从江西万载迁虹桥。

傅姓人丁约4460。

傅友楠延佑二年(1315)从岳阳迁南门官岑。

潘姓人丁约9646。

潘又孔天历一年(1329)从南昌迁西乡石坑。

江姓人丁约13079。

江廷秀天历二年(1330)从江西南城迁东山。

易姓人丁约6874。

易崇什至元六年(1340)从江西吉安迁上塔市。

伍姓人丁约772。

伍叙绵至元六年(1340)从江西新昌迁三墩。

甘姓人丁约891。

甘用觉至正一年(1341)从江西丰城迁岑川。

袁姓人丁约9202。

袁才七至正十年(1350)从浏阳迁南乡。

闵姓人丁约685。

闵信椒至正十年(1350)从江西双桥迁龙门。

崔姓人丁约560。

崔五龙至正27年(1367)从江西万载迁虹桥。

顾姓人丁约2440。

顾才备洪武元年(1368)从江西南城迁大州顾家。

何姓人丁约24893。

何元琪洪武二年(1369)从南昌武宁迁南江。

喻姓人丁约17960。

喻受可洪武二年(1369)从江西万载迁义口。

章姓人丁约364。

章锦云洪武三年(1370)从江西分官迁三犊源

姚姓人丁约5955。

姚土洪武四年(1371)从南昌迁湖源山。

姚思笼崇祯二年(1626)从江西宁卅迁长田。

叶姓人丁约7889。

叶永寿洪武25年(1392)从湖北蒲圻迁上塔市

卢姓人丁约4344。

卢志道洪武28牟〈1395)从江西吉水迁中县坪献钟。

呂姓人丁约579。

吕远达洪武29年(1396)从江西丰城迁县城。

赵姓人丁约6871。

赵兆清建文三年(1401)从江西靖安迁白沙岭

肖姓人丁约2406。

肖德卿永乐二年(1404)从江西吉水迁长寿。

龚姓人丁约2241。

龚福三永乐三年(1405)从江西高安迁东乡。

龙姓人丁约1833。

龙二仲永乐八年(1410)从江西宁卅迁南江石寨。

晏姓人丁约1067。

晏向炳永乐22年(1424)从江西筠卅迁浯口。

韩姓人丁约301。

韩有典洪熙一年从湖北通山迁黄金洞。

冯姓人丁约3165。

冯清甫洪武年间从江西新昌迁东乡大源。

冯德励康熙17年(1678)从湖南桂东迁芦洞古家。

湛姓人丁约7368。

湛平治洪武年间从南昌迁哲寮。

谌姓人丁约283。

谌敬文洪武17年(1384)从江西高安迁西乡谌家。

程姓人丁约2016。

程承禧洪武20 年从南昌迁长寿。

敖姓人丁约408。

敖孔永乐年间从江西新余迁瓮江敖家。

曹姓人丁约2620。

曹明谱永乐15年(1417)从江西宁卅迁尖山。

骆姓人丁约447。

骆崇选成化七年(1471)从广斗宠川迁横江。

聂姓人丁约330。

聂本沅嘉靖十年(1531)从湘阴迁岑川。

仇姓人丁约374。

仇燕山嘉靖二十年(1541)从湘阴迁中县坪。

皮姓人丁约2250。

皮光斗隆庆四年(1570)从江西高安迁毛家巷。

温姓人丁约140。

温玉琳万历十一年(1583)从江西安远迁曲溪。

金姓人丁约425。

金昌科万历28年(1600)从湖南新市迁西乡北源。

冷姓人丁约833。

冷曰武崇祯年间从江西宁卅迁浯口。

鲍姓人丁约42。

鲍加隆万历38年(1610)从湖北高霞迁浊水白箬。

殷姓人丁约78。

殷庆华崇祯年间(1628)从星沙北门迁东乡青芬。

孙姓人丁约512。

孙高月崇祯年间江西安远迁东乡典溪。

刁姓人丁约119。

刁腾云崇祯九年从江西慈化迁献冲田岩。

冉姓人丁约17。

冉文林崇祯13年(1640)从武昌迁瑚珮。

祝姓人丁约712。

祝世华永历十年从蒲圻迁北乡。

文姓人丁约302。

文永锡崇祯年间从湖北江厦迁三墩。

俞姓人丁约387。

俞德奇康熙二年(1663)从江西上饶迁长寿。

酆姓人丁约249。

酆文扬康熙六年(1667)从江西万载迁浊港。

费姓人丁约174。

费攻玉清初从湖北蒲圻迁虹矫。

曾姓人丁约17902。

曾兴锡康熙六年(1667)从广东镇平迁嘉义东山。曾尚祯乾隆十年(1745)从江西会昌迁驷马桥。

漆姓人丁约257。

漆冲九1670年由湖北迁黄沙巷小㘭。

郭姓人丁约1112。

郭逢发康熙年间由武昌迁北乡石塘。

钱姓人丁约101。

钱云臣康熙年间由湖北崇阳迁北乡磉坑。

危姓人丁约579。

危士旺康熙18年(1679)从广东平远迁东乡爽源。

沈姓人丁约2069。

沈瓒宗康熙20 年(1681)从广东平远迁徐家洞与长田。

舒姓人丁约1030。

舒世国康熙20年(1681)从湖北蒲圻迁驷马桥。

樊姓人丁约1058。

樊子懋康熙22年(1683)从长沙迁长冲。

高姓人丁约1428。

高宏珞康熙30年(1691)从湖南宜章迁思村。

林姓人丁约8153。

林水卿康熙36年从广东镇平迁加义东山。

邝姓人丁约93。

邝国正康熙39年(1700)从宜章迁芦洞。

谭姓人丁约3837。

谭景祥康熙42年(1703)从江西南康迁东乡九岭。

邱姓人丁约10746。

邱显贵康熙42年(1703)从江西信丰迁思村横洞。

史姓人丁约222。

史力瑄康熙43年(1704)从江西上饶迁长寿马嘶。

古姓人丁约451。

古一楠康熙45 年(1706)从广东大埔迁长寿磉溪。

白姓人丁约158。

白士客康熙46 年(1707)从广东乐昌迁白水。

巫姓人丁约391。

巫昆祚康熙48 年(1709)从广东迁长寿。

赖姓人丁约5651。

赖赤生康熙48年(1709)从广东程乡迁南乡。

管姓人丁约371。

管应辉康熙50年(1711)从广东大浦迁南乡。

饶姓人丁约1866。

饶廷风康熙52年(1713)从通城迁长寿。

汪姓人丁约1259。

汪元统康熙54 年(1715)从江西安远迁长寿九岭。

廖姓人丁约2953。

廖显春康熙58 年(1719 )从宜章迁白水。

薛姓人丁约358。

薛振奋康熙60年(1721)从江两安远迁金坪。

蔡姓人丁约657。

蔡可胜康熙年间从河南商城迁三阳长冲。

蔡兰秀康熙年间从江西龙南迁思村。

陆姓人丁约354。

陆启滔康熙年间从长沙迁泥鳅湖。

华姓人丁约725。

华腾辉雍正一年(1723)从江西会昌迁土龙。

杜姓人丁约950。

杜芳策雍正一年(1723 )从江西安远迁东乡店头。

兰姓人丁约2457。

兰佳贞雍正一年(1723)从江西长亭迁南乡蒋山。

欧姓人丁约600。

欧凤起雍正二年(1724)从湖南桂阳迁百房洞。

房姓人丁约458。

房顺生雍正二年(1724)从广东大浦迁加义。

池姓人丁约828。

池云周雍正三年(1725)从福建上杭迁三门滩。

谢姓人丁约4057。

谢应臣雍正五年(1727)从广东大浦迁东乡黄坡陵。

裴姓人丁约348。

裴大畏雍正12年(1734)从长沙迁东乡枫树下

涂姓人丁约1740。

涂桂槛乾隆一年(1736)从广东镇平迁东乡麻姑岭。

卓姓人丁约949。

卓自乾乾隆一年(1736)从广东平远迁徐家洞。

马姓人丁约562。

马新亭乾隆二年(1737)从广东平远迁南乡小茅。

康姓人丁约117。

康智理乾隆20年(1755)江西移都迁泉水。

石姓人丁约209。

石朝凤乾隆25年(1760)从赣州长宁迁黄金洞抛石。

范姓人丁约609。

范德连乾隆43年(1773)从广东长乐迁驷马桥。

颜姓人丁约435。

颜其仲嘉庆一年(1796)从浏阳迁南乡小田。

伏姓人丁约503。

伏育龙道光年间从湘阴迁合胜团。

符姓人丁约469。

符约初道光年间从长沙迁岑川。

以上人口是根据全县第三次人口普查(1983)作为依据,按全县39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推算出来的。有的姓氏可能有出入,特请大家包涵。

以上姓氏顺序是根据各姓迁平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的。姓氏是根据平江县志提供的资料整理而成。以上145 个姓氏都是清朝以前(包括清朝)迁平的记载,全县有三百多个姓,因资料不全或迁入时间在清末后,人口较少的姓氏没有分别单列。

壬寅九月于平江六味斋。

2021年裴姓女孩名字大全两个字

2021年裴姓女孩名字大全三个字

据文旅部官方消息,截至2021年底,

全国博物馆机构数为5772个,

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有204家。

这里从每个省级行政区中挑选一个博物馆,

并选出一件镇馆之宝,供大家欣赏。


1、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为北宋风俗画,

记录了12世纪北宋都城的城市面貌,

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

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2、天津博物馆

西周太保鼎

出土于山东省寿张县梁山。

据学者考证,

是西周成王时的重臣召公奭铸造的。

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

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3、河北博物院


刘胜金缕玉衣

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

是迄今为止,

人们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金缕玉衣。

刘胜是汉景帝刘启之子,

汉武帝刘彻异母兄,

被封为中山王,

谥号靖,史称中山靖王。

刘胜育有子嗣一百二十余人,

刘备曾自称中山靖王之后。



4、山西博物院


晋侯鸟尊

出土于天马-曲村遗址中的晋侯墓。

“晋侯”是指唐叔虞之子晋侯燮父。

文物的器、盖皆有铭文

“晋侯乍向太室宝尊彝”

意为燮父做了一件祭祀天神的宝器

可证其为宗庙礼器。


5、内蒙古博物院


匈奴王冠

出土于鄂尔多斯杭锦旗阿鲁柴登匈奴墓

由鹰形冠饰、半球形冠顶和冠带组合而成

整个冠饰展示了

雄鹰俯瞰狼羊咬斗的画面,

代表了战国时期我国北方民族

贵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


6、辽宁省博物馆


红山时期玉猪龙

出土于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遗址,

通体呈鸡骨白色,局部有黄色土沁。

龙体蜷曲如玉玦形,首尾相连,

器体厚重,造型粗犷。

玉猪龙多出土发现于墓主人胸前,

象征着墓主人的某种权力,

应是一种通天神器。


7、吉林省博物院


契丹文八角铜镜

出土于吉林省大安县红岗子公社。

镜背铸契丹小字五行,大意是:

时不再来,命数由天;

逝矣年华,红颜白发;

超脱网尘,天相吉人。

镜边刻汉文“济州录事完颜通”七字。

表明此镜为辽代旧物,

后为金人沿用。


8、黑龙江省博物馆


铜坐龙

出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

出土点东距金代早期都城

上京会宁府皇城遗址不足400米,

西距金太祖阿骨打陵约500米。

为金代皇室御用马车上的装饰物。

此物为裴姓农民偶然发现。

据传,九年后裴家每天晚上屋内

都有奇怪的动物叫声,

他们怕是铜坐龙“显灵”,

便将它上交阿城市文管所。


9、上海博物馆


玉神人

石家河文化玉器的代表作。

距今四千多年。

其头戴平顶冠,两耳饰环,

双手置于胸前,

一般认为这是古代巫师

正在做法、通神的形象。



10、南京博物院


金蝉玉叶饰件

出土于江苏苏州五峰山博士坞

明代弘治年间进士张安晚家族墓地,

出土时位置在墓主人的头部,

是贵族女子头上的发簪。

一只栩栩如生的金蝉

栖息在晶莹润泽的玉叶之上,

画面构思奇巧,动静结合,

妙趣横生,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11、浙江省博物馆


良渚文化玉琮王

出土于杭州市良渚文化反山墓地。

是目前已知的良渚文化玉琮中最大、

最重、制作最精美的玉琮,

因此有“琮王”的美誉。

2019年良渚遗址的申遗成功,

让这尊玉琮王,

成了中华5000年文明的代言人。



12、安徽省博物馆


楚大鼎

出土于寿县楚幽王墓,

曾因体积庞大,被弃之野外。

1958年,主席参观这座鼎时感叹道:

好大一口鼎,能煮一头牛呵!

2014年南京大死难者国家公祭举行

公祭鼎即以楚大鼎为原型,

按等比例放大铸造。



13、福建博物院


云纹青铜大铙

出土于福建省建瓯县。

具有礼器与乐器的双重功用。

当属于西周早期的作品。

关于其铸造地点,

可能在吴越故地,而不在福建。


14、江西省博物馆


商代伏鸟双尾青铜虎

出土于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

为迄今所见最大的青铜虎,

形奇诡异,有“虎王” 之誉。

新干大洋洲青铜器上的虎纹最为集中

或商代“虎方”国所在地。



15、山东博物馆


红陶兽形壶

出土于一座大汶口文化中期的墓中。

该壶体猪首,犬尾,

集实用与仿生艺术于一身,

是大汶口文化独有的器形。

充满了创造性的灵感,

是新石器时代一件难得的陶器珍品。



16、河南博物院


贾湖骨笛

土于河南省贾湖遗址,

距今7800-9000年,

是中国最早的乐器实物,

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



17、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编钟

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

为战国时期的乐器。

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

分三层八组悬挂在铜木结构钟架上。

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

保存最好、音律最全、

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


18、湖南博物院


人面纹方鼎,

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寨子山。

此鼎鼎身外表四周饰半浮雕人面,

是目前全国唯一

以人面纹为饰的青铜鼎。



19、广东省博物馆


西周铜盉

出土于信宜县松香厂基建工地。

它是广东省首次发现的西周青铜盉。

器身为“鬲”体,三足分立,

龙头型的壶嘴高高昂起,

扳手由两个缕空的夔龙精巧结合而成。

造型别致、独特,形体凝重,

纹饰繁复,刻缕精细。


20、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翔鹭纹铜鼓

出土于贵港市罗泊湾1号墓。

为西汉初墓葬。

鼓面和鼓身的主要纹饰为翔鹭纹、

划船纹和羽人舞蹈纹等,

表现了当地人们龙舟竞技、

载歌载舞的场景。

铜鼓是古滇文化的典型器物,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传入广西。

从炊器,到乐器,再到神器,

迄今有2000多年历史。

壮、瑶等少数民族仍在使用。



21、海南省博物馆


越王亓北古剑

系越王勾践之孙王不寿的自用剑,

距今已有2400年的历史,

目前发现存世仅三柄,

以海南省博物馆的这柄最为完整,

是所有存世的越王剑中最长的一把,

品相极佳。


22、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乌杨石阙

发现于重庆市忠县乌杨镇,

是我国目前幸存的30余处汉阙中,

唯一通过考古发掘复原,

并发现了相关的阙址、

神道、墓葬的阙。



23、四川·三星堆博物馆


一号青铜神树

出土于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

残高396厘米,

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单件青铜文物。

是古蜀先民人神互通的

神话意识形象化的写照。


24、贵州省博物馆


东汉铜车马

出土于贵州兴义东汉墓。

据记载,在东汉早期,

陪葬铜车马的丧葬习俗

和铸造工艺传入贵州兴义,

一直流行到东汉后期。

考古组认为这辆铜车马的使用者

是当地的牂牁大姓,

也就是当地的“名门望族”。


25、云南省博物馆


牛虎铜案

出土于江川县李家山古墓。

为战国时期青铜器。

是古代一种放置肉祭品的礼器。

它的造型是一只老虎

咬着一头牛的后背,

而在那头牛的肚子下面,

站着一头安然无恙的小牛。

看到牛虎铜案你会想到什么?


26、西藏博物馆


双体陶罐

出土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卡若遗址。

为新石器时代中期容器。

这件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的艺术品,

应该不是古人的日常生活用品,

而是供奉于神坛之上,

作为祭祀和庆典之用的礼器,

是蛮荒时代人与“神”沟通的媒介。


27、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铜车马

出土于西安市临潼区秦陵封土西侧。

是中国考古史上出土的体型最大、

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的车马

被誉为“青铜之冠”。


28、甘肃省博物馆


铜奔马

又名“马踏飞燕”“马超龙雀”等。

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

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踏飞燕。

准确地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

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



29、青海省博物馆


舞蹈纹彩陶盆

出土于同德县宗日遗址。

它描绘出了五千多年前河湟谷地

先民的生活情态及文明样貌。


30、宁夏博物馆


鎏金铜牛

出土于宁夏银川西夏陵区。

铜牛造型生动,形象逼真。

反映出西夏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

为西夏农耕化过程提供了实物佐证。



3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

出土于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

除去文字之外,还有用鲜艳的

白、赤、黄、绿四色在青地上织出的

汉式典型的图案:

云气纹、鸟兽、辟邪和

代表日月的红白圆形纹,

方寸不大内涵丰富。


32、香港历史博物馆


外表普普通通,进入馆内,

好像进入了哪个拍摄片场。

有古人的海上生活,

也有近代人的家用电器。



33、澳门博物馆


馆内的展品以其丰富和深刻的

历史和文化内涵,

展示数百年来澳门的历史变迁,

讲述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

的居民在澳门的生活。



34、台北故宫博物院


毛公鼎

出土于陕西岐山。

鼎内壁铸有铭文,近500字,

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

堪称西周青铜器中铭文之最。

其内容叙事完整,记载详实,

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