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墓地上建房子 能买吗?(墓地上建房子)

发布时间:2023-11-20 19:00:58作者:行尸走肉来源:网络

墓地上建房子(墓地上建房子好不好)

墓地上建房子

       墓地是埋葬者的地方。既然是这样,阴气肯定会比较重,但是现在房子很紧,很多房子会选择建在墓地上,肯定会影响人的风水,不好。墓地上盖房子对人有什么影响?如何解决?让我们来回答这个墓地的风水问题。

       墓地上的建筑对人有什么影响?
       影响健康
       众所周知,墓地是阴气重的地方,不适合居住在墓地附近。如果在墓地盖房子,不仅会影响家庭运势,还会影响人体健康。尤其是对于命运弱的人来说,很容易气的侵袭,导致身体莫名其妙的疾病。比如孩子经常受到邪气的侵袭,抵抗力会下降,经常感冒发烧,或者容易害怕,半夜哭等等。即使是健康的成年人也容易生病。所以,如果房子建在墓地上,会影响人的健康。

       家庭运势下降
       在风水学中,墓地的阴气很重,聚集了大量的邪气和邪气,这是很多人禁忌的地方。如果房子建在墓地附近或墓地上,会给房子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墓地的阴气比较重,墓地的阴气会传到房子里。导致家庭阴阳失衡,家庭财富下降,家庭财富各方面下降。

       精神问题
       墓地是一个相对阴郁的地方,即使墓地已经被移民和重建,仍然会有一种阴郁的气息,但也会产生一个非常强烈的阴气。此外,在电影和电视剧中,鬼魂和鬼魂通常出现在墓地里,这会让人们产生更多的恐惧心理。如果你长期住在这样的地方,它会让人们感到非常紧张,心烦意乱,精神状态紧张。夜间失眠多梦,恍惚,甚至让人产生错觉,精神问题。

       如何化解
       布局颜色
       墓地上的房子最重要的是让家庭充满温暖和活力。在装饰时,尽量选择一些更明亮的颜色,给人一种明亮的感觉。例如,黄色和白色,这种颜色不仅有利于家庭的财富,而且会给家庭带来很多活力和活力。在如此明亮的环境中,人们的身心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在一个快乐的环境中,各方面都会有很好的呈现。

       光线充足
       在风水学中,光代表阳气。在阴气较重的地方,只要光线充足,也能化解阴气。因此,在墓地上建造的房屋可以在室内安装更多的灯具。特别是在光线不够的房间,必须安装更亮的灯,以保持足够的光线,以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阴气的影响。

墓地上建房子好不好

墓地上建房子能买吗


现在房价居高不下,很多工薪阶层想在城市买套房基本是花光了所有积蓄,尤其是在上海、北京、天津等这样的一线城市,一套房是需要两代人共同奋斗的。就是在这样的高房价下,有人竟然买商品房不住却用来存放骨灰盒。

如果你发现你邻居的房子不住人而是用来存放骨灰盒,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办呢?

案例

天津市滨海新区郊区某小区就有这样的商品房用来专门存放骨灰盒。该小区地处郊区的偏僻地段,有16栋楼。从外面看跟正常的商品房小区没什么区别,但是你走近认真去看发现每栋楼就什么诡异,每栋楼的窗户都是黑色的。据当地人介绍说,这些房子就是用来专门存放骨灰盒的。平时看不到人,但是要清明来这里祭祀的人就络绎不绝。

听该小区的管理人员说,这里房源一经上市,大家都争着去购买,曾一度购房场面异常火爆。价格也从之前的3000元/平涨到了后面的7000元/平。

顾名思义,骨灰房就是商品房买来不住,而是专门用来存放骨灰盒的房子。

类似天津这样的骨灰房在全国其他地区也有发现,比如河北省的保定、承德地区,上海市和深圳市的郊区等地都多有发现。

家住河北承德的李先生就遇到这样的糟心事。

李先生去年买了套商品房,一家人开开心心的装修好作为婚房。虽然小区不在市中心但环境优美,交通也算便利,周边配套还不错。家人对这套房还是很满意。住了大半年,李先生及家人都没看到过邻居长什么样。都以为房子没人住空着在。

可是后来他们才发现邻居家的房子压根没住人,而是摆放了多个骨灰盒,只见有人带着鲜花过来祭祀。完事之后人都离开了。一想到邻居的房子是用来存放骨灰盒,心里不免有几分害怕,尤其是在晚上。

通过物业,李先生和邻居取得联系,希望邻居能否将骨灰盒迁走换个地方。谁想到邻居说道:”房子是我买的,想放什么是自己的自由。”并且明确表示不会迁走这些骨灰盒。

李先生跟物业沟通此事,物业虽然表示理解,但也说房子是别人买的,他们无权过问此事。物业也建议李先生找警察看看能否解决此事。

那么为何骨灰房开始流行?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骨灰房而不愿意选择陵园墓地呢?

一、陵园墓地的成本远高于骨灰房。

自从国家提倡火葬之后,这就需要很多对方存放骨灰盒。这就导致陵园墓地需求量大幅增加,墓地的价格也水涨船高。现在市面上的一块墓地面积基本不到一平米,价格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

即使买了墓地,每年还得给园区交墓地维护费。一年几十到一百多不等。而现在很多的家庭都是独身子女,一个家庭就得照顾至少4个老人。而一般郊区的商品房一套几十平下来也就二三十万。还不用每年都去交什么管理费维护费。

二、陵园墓地只有租赁权,而骨灰房却是个人所有。

根据《公墓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六条:未经批准,公益性公墓不得对外经营殡仪业务。经营性公墓的墓穴管理费一次性收取最长不得超过二十年。

这就意味着20年你需要再此购买墓地的使用权。如果不续费,园区去就对这些骨灰盒进行清理,重新对外售卖。这对于大多数工薪阶层来说,无疑是极其巨大的负担。

而骨灰房就不一样,它就是商品房,有着70年的产权,一次性投入二三十万就可以存放多个骨灰盒,而且可以存放很多年。这样算下来,骨灰房绝对比墓地划算很多。

三、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骨灰房更便于日常祭祀。

现在人口都逐渐城市化,大部分的墓地都在偏远的郊区,开车过去也是要一两个小时,尤其是过清明节和过年的时候,去陵园墓地祭祀的人也比平时多,交通就会拥堵,不仅浪费时间还消耗精力。而在小区的骨灰房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随时去都可以看看。

归根到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宁愿买商品房来存放骨灰盒而放弃陵园的墓地其主要原因还是墓地的相关费用太高。


那么对于在商品房内存在这种骨灰房的现象,真的否合理合法吗?

首先肯定的是,这种行为不犯法

法律中并没有明文规定不允许这样做。对于业主而言,自己购买的商品房,就有对其房屋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在自己合法购买的商品房内,只是摆放先人的骨灰盒,也不属于经营性商业行为,同样也没有直接威胁到其他人的人身安全,也不构成威胁,所以说不犯法。

但是,这种行为却不一定合理。

我国的《民法典》第八条也有一条关于“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的表述,认为我国的民事主体即所有公民,在从事民事活动的时候,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很明显,在商品房且是有普通居民居住的商品房小区内,将房屋用于存放骨灰盒,不仅影响了居住在小区内的其他业主情绪和身心健康,这事传扬出去对小区的售卖及价格都有很大的影响。

业主想用房子做任何事情都是可以的,但是违背了公序良俗的规定,道德层面肯定是有问题的,毕竟谁也不愿意和骨灰盒做邻居。就是一种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应该予以禁止。

如果自己所在小区碰到这种骨灰房,应该怎么解决呢?

一、选择报警,但是警察来了也没办法逮捕,毕竟这事并不涉嫌犯法,只能在警察协助下,双方协商解决。

二、联合其他业主一起进行抗议,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上下一心解决问题。中国人还是对于死亡比较避讳,而且抗议的人多了,事情就会得到重视。

三、有条件的话就是直接搬家,换房子,这也是万不得已的一种方式。


关于商品房存放骨灰盒这事你怎么看?遇到这样的邻居你又会怎么处理呢?

墓地上建房子取名

1994年12月26日,于振立正式隐退大黑山。每次到访的客人都要问到这一时间,他干脆将数字写到杂物房的木板墙上。于振立是谁?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生于大连金州的他,辉煌时期选择“消失”于艺术圈,在金州大黑山寻得3间瓦房,孤独地开始了持续至今27年的营建。

2021年10月10日,当代艺术策划人廖雯策划的《“山海精”艺术聚——纪念刘骁纯,看望于振立》活动,五六十人来到了于振立工作室,这是有特别策划和邀请、到访人数也最多的一次,这甚至让于振立有些不习惯。学术主持栗宪庭为活动取名“山海精”,因为于振立在山中,而2020年去世的刘骁纯的骨灰撒入了大海。“他为自己修了座坟墓。”栗宪庭一针见血的感受恰是这片山最贴切的形容。向死而生,当你无限接近死亡的时候,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

01

大连传奇于振立

在大多数人眼中,于振立有些“神神叨叨”。破解于振立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家,成为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从大黑山景区走一段蜿蜒狭窄的山路,于振立工作室就在半山坡处。这里已经从原先的3间瓦房,经过不断修整和建造,在半山坡绵延出去数千平方米的范围。

一位曾经担任大连市油画学会会长、大连美协副主席、辽宁省美协理事的艺术家,怎么就独自进了山里,开始造起奇怪的房子?这样的疑问自1994年于振立上山后就不曾停止。在多种传说中,有的说是因为家庭问题,有的说是因为对现实的失望,还有的说是想专心做艺术。对于种种猜测,于振立从未给出回应。然而,对于他的故事却流传甚广。

工作室内景

2007年,商成光无数次听到这位大连传奇人物的故事后,他决定上山寻访。大黑山风景区的旅游开发是最近10年才启动的,彼时的大黑山,就是一个交通不便利、基础设施不健全的山区。无数次对这位传奇人物的想象,被眼前这个皮肤黝黑的男人打破。在商成光的回忆中,这个男人不仅很正常,而且无比睿智。当天,他留下5万美元作为5幅画的定金。

从未接触过艺术的商成光,此后不仅成为于振立的藏家,还成为他的艺术赞助人,并成立了大连当代艺术馆。也正是在此期间,商成光通过于振立认识了刘骁纯,这样的连接最终促成了《“山海精”艺术聚——纪念刘骁纯,看望于振立》活动。

刘骁纯在于振立工作室 2011年

谈及于振立和艺术理论家、批评家刘骁纯的相识,那要追溯到1976年的春天。刘骁纯到大连请于振立写一本《怎样画水粉画》的书,这样一次寻常的邀约,却让他们成为相知相惜的好友。刘骁纯多次邀请于振立参加展览,甚至在儿子刘昕十七八岁时托付后者照顾一年。足见二人的情谊。

在工作室四层影像空间,三面墙上贴满了照片。从1994年12月26日于振立上山的日子起,12月26日为界,用照片记录了这27年来的营建以及访客故事。从这些老照片中,依稀可以想见当时的艰苦。刚到山上的于振立是孤独的,与他相伴的是两位王姓村民。前者画画养工作室,后者按照前者的想法盖房子。

于振立与廖雯 2004年

艺术批评家、策展人廖雯是本次活动的策划人,20世纪90年代她到大连参加一个女性展览,那是她第一次见到于振立。那是在于振立上山后不久,这样一个满头蓬乱的卷发、留着林子祥式的胡子、爱喝酒、言辞激烈的男人,很容易让在场的人感到“格格不入”。于振立的特立独行之处,引起了廖雯的同盟感和维护感。

02

无法归类的艺术个案

2004年廖雯第一次进山时,在东北-20℃的寒冬中连暖气都没有,只能靠火炕取暖。2021年漫步在于振立的工作室,已经完全看不到3间瓦房曾经的样貌,地暖、WIFI等当代生活的基础设施,已经进入这片区域。

于振立将社会上征集来的酒瓶、餐具、电视机屏幕等堆砌成造型各异的“雕塑”,有的像个茶壶,有的像头蘑菇,还有一只凤凰卧在半山腰。其中最为特别的是林立着的20余个棱锥,顶部有的插着酒瓶,有的插着木头,还有的插着娃娃,很像在等着接收某种外星信号,这也是很多人称其为外星人接收站的主要原因。

山上时不时就能见到椅子或者用砍掉树桩搭的板凳,坐在上面可以更好地俯瞰整个工作室。现在的工作室已经变成一个建筑群,里面有卧室、图书室、画室、会客厅、展厅,俨然一座多功能艺术中心。外立面同样由于振立社会征集来的生活废弃物“组装”而成,楼顶弯曲的钢筋上挂着的自行车轮胎似乎要“快速逃离”轨道,奋力绽放。

房子外立面上的作品《救赎》与《众人》

现实远比想象的震撼,这是进入这一区域的第一观感。但是,这样很容易忽略其作为艺术家进行营建时的艺术野心。废旧生活材料拼装出的几何图形随处可见,这恰是艺术家对于符号学的一种探索;将多种颜色打散重组,验证了艺术家对于色彩高度的敏感与掌控力;每一件雕塑的陈列位置,足见艺术家对于空间的驾驭能力。

在参观完工作室后,艺术批评家、策展人贾方舟评价,于振立是一个无法归类的艺术个案,他是一个特立独行、天马行空的艺术家,他就是他,一个特别孤立的和独特的个案,这个个案值得我们持续研究。

03

逃离“高光时刻”

1989年前后,可谓是于振立在现当代艺术领域的“高光时刻”。

1988年参与主持“88人体艺术展”,年底被选为大连市油画学会会长,大连美协副主席、辽宁省美协理事;1989年《吃喜酒的女人们》等9幅作品参展中国美术馆“8人油画展”,首次展出抽象绘画《图式》并被英国藏家收藏,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助教研修班毕业后留在北京创作;1990年,主持策划“大连首届油画展”。

《欢迎哥哥姐姐下乡来》 招贴水粉 1974

《庆功大会》 水粉 1977

曾经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画宣传画闻名全国的于振立,在这一阶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有趣的是,在时代的车轮中,他的经历恰好代表了一种时代印记。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他的艺术发生了巨大转变,从伤痕美术到表现主义,最后到布面综合材料的抽象绘画。

《吃喜酒的女人》 油画 195x161cmx3 1989

相关习作

在其成名作《吃喜酒的女人们》中,可以看到转型期的探索。廖雯形容,这个题目的感觉很“平凡”,而这张画的感觉却很“伟大”。“我初看这画的感觉是‘烈士纪念碑’,而于振立自己说是‘想表现中国的精神’。无论如何,于振立是从‘高、大、全,红、光、亮’中逃离了,虽然多少都有点后遗症。”廖雯在《于振立的营造》一文中如此写道。

《生日手记》 综合材料 117x162cm 1992

《触摸圣相》 综合材料 22x28cm 1993

1993年3月,于振立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于振立绘画展”,刘骁纯担任展览主持,那是中国抽象绘画第一次进入国家美术殿堂,并在美术界引发强烈轰动。出人意料的是,在逐步走向“中国艺术家”的路上,于振立选择回到了家乡大连,并继续以“大连艺术家”的身份,主动远离画坛。

创作于1999年的“升华”系列

在刘骁纯看来,于振立将自己的艺术观念、社会忧思、庄禅信仰、人生体悟等都倾注在了筑造过程之中,他的生活、思想、创作都升跃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于振立在山上的生活就是盖房子、读书、画画、种花草、写日记,所有的开支来源于画款,曾经的荒山在他的手中一点点有了生机。

《点石成金》 综合材料 90x90cm 2003

2003年是于振立进山近10年后,一次重要的转折点。2003年,他参加“开放时代——中国美术馆建馆40周年纪念展”,创作《九九虚静》,同时创作以瓶子为材料的雕塑4件,并发出和张贴数百封“求助空瓶子的公开信”,这也是漫山遍野的生活废弃物的来源。由此,造房子的个人行为变成具有社会属性的营建,也具备了博伊斯提出的“社会雕塑”概念的前提。

2011年创作的“那人那山”系列

《销魂-1号》 综合材料 2020

博伊斯的观念是“人生就是一件作品,生命就是艺术”,而于振立似乎又不太希望把这一切明确地界定为艺术。他中了卡夫卡的“魔”,对中国的易老庄禅“走火入魔”,当参观者问及其艺术的参照物时,他大多匆匆带过,而对于陈嘉映等哲学家的到访,他则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卡夫卡写作需要孤独,于振立创作也需要孤独,只是他们面对孤独的方式不同。

04

“消失”的艺术家

如果从1979年算起,中国现当代艺术已经走过40余年,于振立并不是第一个“辉煌”时期从艺术圈“消失”的人,他也不是最后一个。不同的是,他的离开带来了艺术的另外一种外延,变化的不是媒介,而是艺术与生活接轨,又高于生活的自由形态。

2013年,由栗宪庭策展、刘骁纯担任学术主持的“自逐——于振立个展”在今日美术馆开展。展览筹备了近一年时间,除了绘画和雕塑作品,栗宪庭着重用纪录片的方式拍摄了于振立的营建。自逐需要的不仅是一时的勇气,还需要坚定的信念与毅力。彼时在他眼中于振立的“自逐”,在2021年的再次到访中已经有了确切的指向——他为自己修了座“坟墓”。

左起:商成光、于振立、栗宪庭、贾方舟、王林 2011年

栗宪庭与于振立 2021年

27年间,很多人认为于振立“消失”了,他却又时不时出现一下刺激时下的艺术圈。作品也时不时参加国内重要的学术双年展、三年展,2002年起策划“8+1大连当代艺术展”支持大连青年艺术家成长。

商成光的到来是这一切的加速器。2014年创建了“8+1艺术基金”,四层改造成为“大黑山影像艺术空间”,至今举办数次工作室开放展、3次举办影像艺术展、10次举办大连“8+1”展……虽然于振立在中国艺术圈日渐式微,他却有效地拉动了大连当代艺术生态的进程,工作室也成为大连的当代艺术地标。

“8+1大连当代艺术展” 现场

于振立绘画艺术收藏展 2011年

“山海精”艺术聚——纪念刘骁纯,看望于振立 2021年

1988年于振立写过一首字谜打油诗:“口中口,墙中游,人在口中留为囚;上下左右步,来来去去起;一枝红杏圈中侯,引渡人再回到囚。”27年前他来到大黑山,是为了解开禁锢在身上的囚;27年时间,他营建了自己的归处。

文字|顾博

图片|艺琅国际、艺术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