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家里要出贵子的征兆有哪些(家里要出贵子的征兆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11-12 10:58:43作者:误到人间来源:互联网

家里要出贵子的征兆是什么(家里要出贵子的征兆是什么大富大贵的胎儿降世预兆)

家里要出贵子的征兆是什么

       如果家里的孩子天生就有贵子命格,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我们每个人的存在都符合命理学的规律。结合相关的五行八字命理学,容易生贵子的八字命格有什么特点?

       八字用神在食伤

       在命理学中,在食物伤害中使用八个字的神的人很容易生下高贵的儿子。有些人有了孩子后会发财,加官进爵。这些人的生活方式通常是以食物伤害星为神,这可以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积极变化。如果这些人有效地使用食物伤害星,这不仅意味着孩子对生命的主人有益,而且意味着孩子将来会很有前途,事业有成,成为一个昂贵的地方。

       五行禄旺的孩子富贵

       结合五行命理学,如果八字命理学中代表孩子的五行软弱,一般是主膝下没有孩子,或者早逝,孩子很难成为人才,容易造成鸡鸣狗盗。如果日主五行为木,五行为其子孙;日主五行为火的人,五行为其子孙;日主五行为土的人,以金为子孙;日主五行为金的人,以水为子孙;日主五行为水的人,以木为子孙。相反,如果命理学中代表子孙后代的五行力量旺盛力、多助,说明子孙后代多,能力出众,聪明孝顺。

       八字食伤坐贵

       众所周知,代表子孙的五行也称为食神或者伤官,简称为食伤。如果命主食伤坐在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之位,这种命理特征也是主子女多,秀气富贵。食伤所在地支为天德贵人,月德贵人,天乙贵人等等大吉星,那就说明其人子女是命主的大贵人,对命主的人生有很强的助益作用,而且孩子基本上也会很有好运。

       八字时柱无刑克

       命理学中的八字四柱代表孩子。如果时柱没有刑克、突破、无极、凶猛等,孩子的宫位清晰而昂贵,这意味着孩子天生就有昂贵的格子,将来可以取得非凡的成就。此外,如果四柱中有其他柱子的帮助,虽然有冲克,而其他柱子上有冲克的快乐神,这也意味着时间柱有效,孩子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

家里要出贵子的征兆是什么大富大贵的胎儿降世预兆

“龙王:全体龙族已将最硬的龙鳞都给了你。”——哪吒之神魔降世

最近,电影圈和电视剧圈出现了两大新一轮影视巨头。一是《哪吒之神魔降世》,二是《小欢喜》。截至8月11日19:44,《哪吒之神魔降世》票房已达到35亿,豆瓣评分高达8.4《小欢喜》近期收视率已经破1,在电视剧收视率排行榜中挤进前三,豆瓣评分高达8.1。本叉最近也是天天守着东方卫视,看着剧,抠着脚,吃着瓜,回忆往昔悲伤与快乐交融的时光。

《哪吒》和《小欢喜》

除了本身领域不同,其实两者的类型也是截然不同的,《哪吒之神魔降世》在豆瓣上被归为“剧情 / 喜剧 / 动画 / 奇幻”,其实还可以被冠上一个热血的帽子;小欢喜是“ 剧情 / 家庭”, 整部剧也都是围绕家庭讲述的。虽两者类型不同,但细细品味,它们其实存在着不少的共同点——

1.主角都是孩子,整部片子围绕孩子的成长线进行叙事。

2.配角都是父母,在主角的成长线中起到了改变性的作用,每个人物拥有鲜明的、立体的、代表性的不同性格,且作用都不同。

3.有相对正面的家庭教育方法,也有相对反面的家庭教育方法,都映射现实社会的教育情景。

4.现实意义深重,教育意义浓厚,同样地表现出在短暂的一生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孩子虽然是父母造就的,但不该是父母的附属品,孩子应该拥有独立的自由与快乐

在这两部影视作品中,有两位家长身上的特点是非常显而易见,有不少相同点,也有一些不同点。从他们身上映射出中国许多家长对教育错误的思考方式,如果他俩跨种族恋爱生孩子了,那孩子就会生活在“战火连天”的世界里。

敖丙和英子

敖丙从出生之前就失去了自由,“灵珠”的称谓代表了他的人生就不可能由自己掌控,哪吒也是一样,但幸运的是,李靖为了让哪吒能够掌控自己的人生,甚至愿意一命换一命。善与恶是相对的,也是只差一线之隔的,只因不同的家庭教育,哪吒和敖丙就将善恶互换。李靖夫妇对哪吒坚定不移的爱,让他逐渐分辨善恶,克服魔性,愿意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而龙王一味地把敖丙当作木偶一般操控,只为完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错误的引导和逼迫使敖丙心灵被不断冲击,最终成为不择手段的毁灭者。如果敖丙能天天像和哪吒踢毽子一样快乐,能遵从自己的意愿,斩妖除魔,那得是一个多有未来的孩子,又怎么不能改变世人对龙族的看法

英子从小开始就被妈妈压上了“第一名”的担子,只要一松懈,担子里的东西掉落出一些,妈妈就会责备、抱怨、打击,但即使英子拿了第一名,也从来不会得到一丝的认可,这仿佛原本就是她应该做到的义务。除了学习,英子不能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乐高、天文、玩乐,这些能给安慰英子心灵的东西,都会被妈妈阻挡在房间外,而自己似乎只是被关在房间里的一个学习傀儡。在妈妈的思想里,英子完全是自己的所有物,任何想要对她好的人都是自己的竞争者,要将他们驱逐,这已经是一种病态的想法了。英子父母离异,幸好父亲在离异后还是对她很好,母亲爱她,但给予的是一种压迫式的爱,甚至还和她冷战。英子小小的身躯承担着太多的压力,其实她唯一的慰藉也就是有那群朋友,和热爱的天文学了吧。

董卿在节目上说:我从小就必须承担家里的家务,七岁开始就每天洗碗,一到放假甚至还逼董卿去酒店当个清洁工。虽然家里的经济状况比较好,但是父亲从来不让母亲给她做新衣服,不可以照镜子,每天坚持被古诗词。小时候董卿不理解,甚至认为自己的父亲可能不爱自己,他在节目中说到,自己小时候会自卑。

即使这样他还是得不到父亲的认可,她付出了千万倍努力才成为了今天的样子,但成长的阴影仍然在伴随着她,并且失去的是数十年的快乐。

龙王和宋倩

龙王因为自己是妖族而不被天庭认可,满腔仇恨无处释放,唯一的臆想就是让天庭认可,让世界认可他们龙族,即使不择手段,毁灭一切与龙族无关的生命。龙王生下敖丙,其实就是把他当作自己手下“将”,单单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意愿罢了。现代社会很多父母也是这样,自己曾经没有做到的事,自己曾经觉得遗憾的事,自己想要改变却已经无法靠自己力量改变的事,全部强加在孩子的意识中,逼迫他们去将他们的一声都投入到这些事中。自私、霸道、无情,从不会去关心孩子的想法,甚至不曾把其真正当做过自己的孩子。就算龙王号令全部龙族忍痛剥下龙鳞,也不会让人感动一丝,因为这不是爱,是迫不得已。虽然龙王因为天生的身份不被认可还挺惨的,但也不该把孩子当做武器。

宋倩是个单亲妈妈,没有安全感也是正常,但她对英子的表现,不单单是因为没有安全感,而是极强的控制欲。她和龙王一样,都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物。她想的是:自己的想法就应该是孩子的想法,而孩子的想法都是在和自己作对,都是在无视自己的爱。从小,她就逼迫着英子好好学习,一定得考第一名,宋倩觉得这是为英子好;从小,她就不让英子吃她认为的“垃圾食品”,火锅都不行,宋倩也觉得这是为英子好;长大了,她觉得英子一定得留在自己身边,不能去南京大学,宋倩更觉得这是为英子好。宋倩从来不会反思为什么孩子会做出那种“伤害她的心”的事,从来不会真正去了解孩子的心情和想法;从来只觉得自己不停地在为英子付出,为什么英子还要一次又一次地拒绝她的爱。她看不到英子笑容下被囚禁挤压的肉体,快要只剩下一副躯壳了。

如果龙王和宋倩喜得贵子...孩子是你

龙王是一个因为自己的人生没有达到期望的程度,而把全部期望都寄托在你身上的父亲,给你一周8天都安排满了,让你把最好的朋友当竞争对手,且无论用什么手段都得毁了他,成就自己。他会告诉你,你身上承担的不止你自己的人生,还有他的,以及整个家族的命运,可能这就是道德绑架吧。

宋倩是一个把全身心都扑在你身上的母亲,很成功,很有文化,所以希望你也成为一个非常成功有文化的人,认为只有文化才能让你称为一个很好的人,而一切与这条路上无关,且在她的思想中是会阻挠你成功道路的,一律阻挡在外,属于禁忌。如果有别的人对你好,如果被她发现你和别的人走的稍微有些近,她会不开心,会觉得你将要抛弃她了,她将失去你了。

他俩1+1=+∞,无限控制你。

而你呢,就是一个身上被压了一个又一个沙袋,心不是自己的,脑不是自己的,身体也不能算是自己的。

你能扛得住多久呢?

家里要出贵子的征兆有哪些

有人说过:“治家之道,在于人心凝聚。兴家之道,在于子孙卓越。”

人心凝聚,能够保证一个家庭如堡垒一般,坚不可摧;子孙卓越,基本就能让家庭走上坡路,不至于中道衰落,让前两代人的努力付诸东流。

在现实生活当中,为什么某些有钱的家庭,会在几年内变穷,甚至一夜回到解放前呢?

比如一些暴发户,第一代人好运,突然之间赚了一些钱。而第二代人养成了娇生惯养的品性,那他们不就只能坐吃山空,败光家产吗?

最理想化的状态是,家庭有一定的资产,子孙有一定的能力,两者合一,基本能做一番事业了。再不济,也能过上“稳中有进”的生活。

可现实并不会理想化。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有资产的家庭,会配上败家的子孙,而没有资产的家庭,会出现“早当家”的成熟孩子,反正这都是“错开”搭配的。

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家中有“贵子”要出现了,一般都有这些先兆,暗示子孙兴盛。

一、贵人出现,必有“静气”。

贵人,究竟会在什么样的家庭出现呢?多半是那些“不争吵,有静气”的家庭。

一个家,每天都争吵不休,家人之间就跟仇人一般,没有营造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又如何能够培养有贵气的后代呢?

父母是争吵之人,孩子很大几率也是争吵之人;父母是恬静之人,孩子很大几率也是性情安静之人。父母的一言一行,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静气,为什么会显得如此重要呢?难道说,没有静气的人,就无法成就一番大事业吗?

对此,苏洵在《心术》中写道:“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人,只要忍耐了,就可以抵御千军万马。只要内心平静了,自然就能镇定自若,哪怕现实有百般的变化,也毫不畏惧。

家庭的静气,便是子孙后代的福气。最好全家人都静以修身,福气会更浓厚。

二、贵人出现,万事皆“顺”。

有些家庭原本比较困难,夫妻两人运气也不太好,做什么事儿都不顺。可是,随着孩子长大,夫妻的运气,以及家庭的家运,竟然好了起来,做事越来越顺。

一个人的福气,那是有限的,基本需要贵人的扶助和加持。而子孙后代的福气,那是不好说的,贵人出现,全家都时来运转。小人出现,全家都雪上加霜。

好,未必会更好,有可能会变坏;坏,未必会更坏,也许会变好。这好与坏的变化,就是我们常说的“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看到过这么一个家庭,早年比较贫穷,夫妻两人也活得卑微。可是,在他们的儿子出生后,运气逐渐好了起来。等孩子长大了,这夫妻俩赚了不少钱,孩子也大学毕业了,能自食其力了。

运气这种东西,虽然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确确实实是存在的。无论我们是否接受,贵人出现,运气就会变,这是谁都无法改变的现实。

三、贵人出现,“磁场”改变。

这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要讲“磁场”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磁场的联系;人与事业之间的关系,有磁场的联系;哪怕是人与家庭的关系,也有磁场的联系。

到底什么是磁场的联系呢?无外乎这两种情况,交融以及排斥。磁场交融,自然会造成“强者更强”的情况。而磁场排斥,一切矛盾就出现了。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为什么只要出现一个小人,就会影响家庭的发展呢?

不是小人特别厉害,而是小人的出现,干扰了家庭的磁场,让家庭的磁场发生了改变。试想,磁场变了,氛围变了,人心也变了,问题不就越来越多了吗?

而贵人的作用,跟小人是相反的。贵人会让家庭的磁场更“正”,让家人都走向正轨,那充满“德行”和“正气”的家庭,不就起来了吗?

四、贵人出现,“格局”扩大。

有名人说过,做人之前,先有三观;做事之前,先有格局。

有端正的三观,人们才能在江湖当中越混越顺畅,游刃有余。有一定的格局,那我们做起事来,就会得心应手,甚至更进一步。

“格局”看似高大上,实际上就跟我们的眼界有关。有些人懂得把握时机,站在风口浪尖上,这是有格局。而有些人依旧固执守旧,这是没眼光,以及没有格局。

贵人之所以是贵人,就是因为他们与时俱进,在“不进则退”的世道潮流当中,顺着潮流和趋势来做事业,基本就能赚到钱财,有所成就了。

有些观念老旧的家庭,为什么在贵人出现之前,并没有多大的成就呢?就是因为没有人来指点,那家庭就处于“瓶颈期”当中了。

有一定“格局”的贵人出现在家庭当中,终究是兴盛的开始。

文/舒山有鹿

家里出贵子的10大征

图片来自网络

两宋享国320年,共开科118榜,取士人数超过11万,是唐五代登科总人数的10倍多。其中,北宋取士总数约61000人,平均每年大约录取360人。元明清各代取士人数均不及宋代。通过长时间严密规范的科举考试,国家得以选拔大量优秀人才。在从门阀社会转向科举社会、门阀士大夫主导转向科举士大夫主导的进程中,逐渐造就了一个竞争性强、开放性高的社会。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卓有成效的文官选拔制度,源于隋,成于唐,盛于宋,至清末1905年废除,共实行1300年。其中,宋朝的科举制度被公认为严密、完备、成熟、有效。南宋郑樵在《通志》中说本朝“取士不问家世”,即选拔官员不问家庭出身、门第高低和社会关系,只问考试成绩。那么,宋朝的科举制度如何做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寒门出贵子”又是如何得以实现的?

01

唐朝“行卷”和“公荐”

对贫寒子弟有点不公平

科举制度在唐代基本定型,但当时尚未由考试成绩决定一切。不仅考生的家庭出身、社会关系、个人名声、外貌口才等很重要,而且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行卷”和“公荐”。“行卷”指考生为求推荐录取而在考试前投送给达官贵人的个人诗文;“公荐”指公卿大臣向主考官推荐人才。

李白未曾参加科举,但他早就声名远扬,因而由玉真公主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这是推荐保送的路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张继《枫桥夜泊》和杜牧《阿房宫赋》等都是作为行卷而知名的作品,他们也因此获得科名。这是自荐和公荐相结合的路子。

这种考试制度对世家子弟有利,对贫寒子弟则有点不公平。晚唐杜荀鹤出身寒微、屡试不第,《投从叔部阙》中就哀叹:“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没有做官的亲友相帮,再有才华文名也无济于事。

两宋之交则流传开一个说法:“唯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说的是,糊名制度保证了考试的公道,孤寒子弟应当努力在科举中求取功名。这就是科举制度的唐宋转型。

宋代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解试、省试和殿试,逐级淘汰,择优录取。

第一级解试,全称发解试,是在各地方州郡、开封府、国子监组织的考试。发解试通过的举子,就取得省试的资格,可到首都参加礼部组织的全国性官员选拔考试。因礼部属于尚书省,故称省试。省试是三级考试中最为重要的一关,基本决定了考生的命运。

省试通过后,就进入最后一关:殿试,由皇帝亲自在金殿上进行考试。通过皇帝的殿试,即可直接授官。由于殿试的主持人是皇帝,所有通过殿试的人都可说是天子的门生。因此,宋朝的登科进士皆为天子门生。

不过,殿试以前也是要黜落人的。仁宗嘉祐年间以后,殿试不再黜落举子。殿试不再淘汰的原因,说法有多种。据说,有些考生在最后一关的殿试中没通过,归乡途中贫困潦倒、流离失所,甚至投水而死。皇帝感到怜悯,便让殿试只走程序,不再淘汰人了。

02

死记硬背或吟诗作赋

难在宋朝科场竞争中取胜

与唐代相比,宋朝科举的变化主要有:第一,开放考试门户,几乎人人均可应举。唐代规定,犯法令者、工商杂类及州县衙门小吏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宋朝彻底取消出身和门第限制,士农工商杂类皆许应举入仕。南宋时期,连恶霸、黥吏的子弟及以为业者都准许应考。要想进入仕途,必须通过科举考试;偶或可靠门荫补官,但级别很低,还是要去应举,否则一辈子都不能高升。

第二,废除荐举残余,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禁公荐,罢公卷,以成绩高低定去取,防止考场内外的徇私舞弊活动。

第三,严格考试制度,锁院糊名誊录并行。锁院制即指考试前将考官和工作人员召集到贡院里面、昼夜锁闭,与外界隔绝,直到放榜始得出来。糊名制是指将所有考生的姓名都糊起来,今天叫“密封制度”,考官们看不到考生的身份信息。誊录制,则是由工作人员把所有考生的答卷重新誊写、抄录一遍,经过对读官、誊录官和校勘官的三道程序,确定誊录的卷子(草卷)与考生的原答卷(真卷)一致无误,再送考官评阅。

第四,考试内容多样,重能力见解及应用。进士科考试由以诗赋为主转变为经义、诗赋、策、论并重,经义由试墨义改为试大义。考生光凭死记硬背或吟诗作赋已难以取得科第,只有扩大知识面、具备独立见解、提出实用对策,才可能在激烈的科场竞争中取胜。

第五,扩大录取名额,取士之多空前绝后。两宋享国320年,共开科118榜,取士人数超过11万,是唐五代登科总人数的10倍多。其中,北宋取士总数约61000人,平均每年大约录取360人。元明清各代取士人数均不及宋代。

第六,中举即可授官,升迁相对较快。唐代士子科举登第后,只取得做官资格,尚不能直接授官,故称“选人”;守选三年期满,方能参加吏部铨选,在吏部身、言、书、判的考试中合格才能做官,这是进士入仕的常规道路。而且,即使进士也只能授予从九品的小官,比一个从五品官员荫子所授的官品还低。若非高门出身,又无权贵施援,则难免沉沦潦倒。宋代科举,进士中举后即可授予官职,而且升迁远比其他途径入仕者要快。

03

乞丐孤儿和书童皆可中进士做高官

宋朝科举制度相对较公平公正,一切以考试成绩定去留,欧阳修感叹“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结果就是,家庭条件好的士子固然有机会入仕,许多贫寒子弟仅凭自身努力也得以中举为官。这方面的案例,实在是不胜枚举。

宋初的张雍,安德(今山东陵县)人,逃荒流浪,孤单困苦,时常沿街乞讨,但对《诗经》深有研究,于太祖开宝六年考中进士,真宗时做过财政大臣、开封知府,终以尚书右丞退休。大概是早年穷怕了,他做官后依旧办事勤勉、厉行节约。杜衍,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年时到处流浪、一贫如洗,靠给人抄书勉强度日,于真宗朝登科、仁宗朝拜相。

陈升之,建阳(今属福建)人,年少时家庭贫苦,得朋友勉励支持、刻苦应举,在仁宗朝登科、神宗时拜相。谢深甫,临海(今属浙江)人,家本寒微,父母靠给人舂米为生,后来父亲去世,更难以存活。但是,他立志苦学,积数年不睡。为了不让自己困倦时睡着,竟然晚上在地上放置一个瓷瓶并灌满水,把脚搭在上面,以警困怠,终在孝宗时登科、宁宗朝拜相。

还有两位大政治家的故事,大家可能听说过。范仲淹,两岁而孤,母贫无依,改嫁长山朱氏,生活拮据。他先是寄居寺庙学习,后泣别寡母,远赴应天府书院,昼夜苦学。史书称,5年里未曾解衣就寝,困了就用水浇面,清醒再学。每天,太阳偏西才吃一点粥,而且经常连粥都匮乏。最后,他高中进士,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

另一个是欧阳修,系家中独子。4岁丧父后,与母亲郑氏到湖北随州去投奔欧阳修的叔叔。叔叔家也不富裕,好在母亲郑氏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用芦苇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读书写字。欧阳修17岁时,首次在随州参加州试,因赋逸官韵被黜落,但有警句传诵。归家复取韩愈集阅读,立志中举后将尽力于斯文。5年后,应试礼部又不中,不得不改习时文。后来,终于举进士甲科,与范仲淹一样,官至参知政事。

有个书童的故事更加励志。王淑是汪激的书童,侍候主人读书过程中耳濡目染,与汪激同时考中,同科登第的还有苏轼、曾巩等。王淑名次还在曾巩之上。这是“取士不问家世”和“寒门出贵子”的佳话。

两宋时期,读书学习、进京赶考都需要不菲的花销,穷困学子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资助;官办学校、书院也会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民间有义学,家族有义庄。士人日常生活、婚事丧事如有急需,常可获得政府、社会和个人的救助。史料记载,北宋曾给路途遥远的举子发送“公券”,凭此于往返路上可在公家的驿站招待所免费食宿,故又叫“驿券”。

据统计,在新旧《唐书》所载830名进士中,出身望族和公卿子弟者最多,高达71%,小姓为13.1%,寒素子弟仅占15.9%。可见,唐代科举取士的社会成分非常狭窄,寒门确实难出贵子。而在《宋史》有传的北宋1533人中,布衣(平民)入仕者占比55.12%;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约占53.67%,且自宋初后逐渐上升,至北宋末已达64.44%。

从宰相一职来看,唐代仅崔氏十房前后就有23人任相,在唐代369个宰相中占比1/15;而宋代宰相里,布衣出身者占比53.3%,超过一半,足证宋朝的权力结构是以庶族士人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完全可以说,宋朝是一个开放性的平民社会,寒门多出贵子,努力就有机会。

04

朝廷重用厚待读书人推进文化普及社会流动

仁宗嘉祐二年,欧阳修任礼部省试主考官。第一场,作诗、赋各一篇,题目不详。第二场,作论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第三场,作策五道:一是《禹之所以通水之法》,二是《修废官举逸民》,三是《天子六军之制》,四是《休兵久矣而国用益困》,五是《关陇游民私铸钱与江淮漕卒为盗之由》。第四场,考帖经、墨义(近似今天的“填空题”“默写”或“名词解释”)。

北宋前期,考试曾“逐场过落”,即考生考完第一场诗、赋后直接评分,第一场失利的考生没有资格参加后三场考试。后来,大家觉得“一场定终身”不妥,便改成四场之后计总分。嘉祐二年的这场考试就采取了比较合理的模式。

该榜共录取388人,今可考知姓名及乡贯者204人,包括前述汪激、王淑。千年回眸,此榜群星璀璨,可谓千年科举第一榜。试举其要者:

苏轼、苏辙、曾巩:三人位列古文“唐宋八大家”之中。其中,苏轼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百科全书式杰出人物,苏辙做到门下侍郎(副宰相),曾巩官至中书舍人。

程颢:宋代道学、理学的杰出大师,洛学创始人,与弟弟程颐并称“二程”。

张载:大思想家,关学创始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他提出的“横渠四句教”,也是宋代知识人的人生理想。

据《梦粱录》记载,南宋进士科细分为经义、诗赋两科。经义科的考试内容是:经义一场,论一场,策一场;诗赋科的考试内容是:诗赋一场,论一场,册一场。

南宋绍兴十八年和宝祐四年两榜,由于机缘巧合,完整的登科录保存了下来,弥足珍贵。

绍兴十八年榜单能流传下来,应归功于朱熹,因为里面有大理学家朱熹的登科记录。朱熹的等第是第五甲第九十名,比较靠后。大概因为考试合格但成绩不高,朱熹对科举制度多有批评,甚至认为“太学真个无益”。然而,他编撰的《四书集注》却成为元明清三代科举的试题来源和标准答案。

宝祐四年已是蒙元入侵前夜,其中三位登科人物彪炳史册。第一甲第一名文天祥,通称文丞相,生当南宋灭亡之际,殚精竭虑、救亡图存,历尽艰险而百折不挠,被俘后坚强不屈,终凛然就义,年仅47岁。第二甲第一名谢枋得,爱国救亡、孤军奋战,元兵东下后改换姓名入山隐居,宋亡后屡次拒绝元朝征召,后被强迫北行,抵元大都后绝食身亡。第二甲第二十七名陆秀夫,坚毅忠烈,元兵沿江东下,官吏多逃跑,他坚守不去。1279年,元兵攻破崖山,他背着祥兴帝一起投海自尽,年仅42岁。

宋朝重用、厚待读书人,读书人也努力回报宋朝。宋朝科举制度当然也存在一些缺点和局限,但整体上起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通过长时间严密规范的科举考试,国家得以选拔大量优秀人才。在从门阀社会转向科举社会、门阀士大夫主导转向科举士大夫主导的进程中,逐渐造就了一个竞争性强、开放性高的社会。社会阶层流动性变强,板结化就越不容易。由此,全社会勤奋向学,文化相对普及。加之社会流动性、平民化特征明显,可以说宋朝已处于近代早期。

这里,不妨编一首顺口溜以概括宋代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户户有机会,家家尚读书。寒门出贵子,贫富共征车。

◎本文原载于《解放日报》,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