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六月十三是什么生肖(六月十三打一生肖动物)

发布时间:2023-11-01 18:52:07作者:追梦抓梦来源:网友投稿

六月十三打一生肖动物(六月十三打一生肖动物是什么)

六月十三打一生肖动物

春暖花开【出自】·朱国祯《涌楼小品》·南内:春暖花开,命中贵陪内阁儒臣宴。意思是春天气候温暖,百花盛开,风景优美。游览和观赏的好时机。那么什么是春天的生肖呢?

春暖花开是生肖鼠,生肖兔。

以下是春暖花开是什么生肖(猜什么生肖)的具体分析

1.我们知道一年的计划在于春天,春天也是一年的开始,也是四季中排名第一的季节,所以我们可以猜测它也是排名第一的老鼠。因此,可以猜测春花盛开一生肖是老鼠。

2.从解释中,我们可以知道它是关于春天的生肖。因此,我们可以想到,春天的生肖(虎、兔、龙)和兔子最活泼、最符合春天的气息。因此,可以猜测,春花盛开,生肖是兔子。

猜猜春暖花开的数字

从春暖花开的笔画开始猜数字。春字9笔画,暖字13笔画,花字7笔画,字4笔画,四字共9 13 7 4=33笔。所以春暖花开猜一个数字是33。

十二生肖排名和生肖文化

1.子鼠:午夜23:00至01:00,位于北方,农历十一月,五行属水。属于冬肖、红肖、棋肖、野肖、地肖、雨肖、梅花。

2.丑牛:凌晨01:00至03:00,位于中心,农历十二月,五行属土。属于冬肖、绿肖、棋肖、家肖、天肖、雨肖、莲花。

五光十色打一生肖动物

三、寅虎:凌晨03:00至05:00,方向属东方,农历正月,五行属木。属春肖、蓝肖、书肖、野肖、地肖、风肖、桃花。

4.毛兔:凌晨05:07:00,位于东方,农历二月,五行属木。属于春肖、绿肖、秦肖、野肖、天肖、风肖、吉肖、美肖、兰花。

5.陈龙:上午07:00至09:00,位于中心,农历三月,五行属土。属于春肖、绿肖、书肖、野肖、天肖、风肖、吉肖、梨花。

6.蛇:上午09:00至11:00,位于南方,农历四月,五行属火。属于夏肖、蓝肖、秦肖、野肖、地肖、雷肖、吉肖、竹花。

7.午马:上午11:00至13:00,位于南方,农历五月,五行属火。属于夏肖、红肖、书肖、家肖、天肖、雷肖、吉肖、杏花。

8.未羊:下午13:00至15:00,位于中心,农历六月,五行属土。属于夏肖、红肖、画肖、家肖、地肖、雷肖、吉肖、樱花。

9.申猴:下午15:00至17:00,位于西方,农历七月,五行属金。属于秋肖、蓝肖、画肖、野肖、天肖、云肖、松花。

10.酉鸡:下午17:00至19:00,位于西方,农历八月,五行属金。属于秋肖、红肖、秦肖、家肖、地肖、云肖、秦华。

11.徐狗:晚上19:00到21:00,位于中心,农历九月,五行属土。属于秋肖、绿肖、棋肖、野肖、地肖、云肖、菊花。

12.海猪:午夜21:00至23:00,北方,农历十月,五行属水。属于冬肖、蓝肖、画肖、家肖、天肖、雨肖、桂花。

六月十三打一生肖动物是什么

今日(6日)4时36分,

我们正式进入

“惊蛰”节气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惊雷响,万物生

春天,来了

春雷始鸣,春风送暖

春阳普照,春雨滋润

有关春天的一切美好

都能在这一时节找到注脚

红杏深花,菖蒲浅芽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簇簇桃粉在枝桠上点染

点点嫩绿在微风中摇曳

正是一幅多姿多彩的春日画卷

3月5日,广州天气晴好,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宫粉紫荆正是盛开时候,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赏花踏青。

磨碟沙公园的黄花风铃木怒放,一片金黄色的海洋让人瞩目。

麓湖公园,在鸿鹄山上的各色杜鹃花,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游览赏花。

岭南春早。

广州大地,

处处勃发崭新气象。

在番禺,

沙湾街古韵叠境新乡村示范带,

自然村落山水灵动,

乡村民俗多姿多彩;

广州市首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

玉带河、拱形桥、

传统民居和祠堂相映成趣,

游人如织,体验岭南风情……

今天,

带大家邂逅

番禺一座有着800多年历史的

古韵村落——

三善村

三善村

番禺区沙湾三善村,

800多年的传统古村落

又是一年踏春时,

游客们穿行在三善村的老建筑,

徜徉在河流旁。

河、涌、湖、塘,

造就了三善村独特的自然禀赋。

其街巷肌理至今保留完好,

村民在山、水、村、田的

古村格局中安居乐业。

这里藏着岭南少见的古庙群

其中包括广东省

目前发现的唯一“鲁班庙”

这里拥有广州传承至今的

古建工匠群体

曾出过岭南“灰批状元”靳耀生、

“壁画大师”老粹溪

有三善村工匠“赛鲁班”美誉

这里绿意浓浓

河涌小桥水塘古榕

是典型的岭南水乡村落

……

三善村位于番禺区沙湾街道西南方向,坐落紫坭岛上,始建于南宋(1127—1279),原是紫坭乡的福善里、德善里、乐善里三个人居聚落,因族姓人口与居耕之地的发展,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划出而自成村落,又因各里之名均有“善”字而取名三善。

古庙群的古韵

鳌山古庙群

位于三善村福醇路

建筑占地557.7平方米

建筑严整 外观气派宏伟

古建筑专家表示,鳌山古庙群为番禺区内少有的大型庙群,庙群的建筑布局和雕塑艺术,皆有较高的艺术价值。2000年,公布为广州市内部控制历史文化保护区;2002年7月,并入“鳌山古建筑”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古庙群背靠万绿丛生的鳌山,庙前为广场和一方风水塘。鳌山是紫坭岛内的最大一座山冈,因远望像一条鳌鱼而得名。

古庙群自北而南横列依次是:神农古庙、先师古庙、鳌山古庙、报恩祠、潮音阁共五处,故称“古庙群”。

专家表示,鳌山古庙群的奇特之处在于封火墙的设计,岭南建筑大多数采用的镬耳屋式封火墙,但鳌山古庙群则采用的是马鞍式封火墙,这在整个广东省都是非常罕见的。

据说,除了佛山市石湾镇的丰宁寺和云浮云城区都杨镇石巷村石巷潘氏宗祠等寥寥几处之外,广东省内再难寻觅马鞍式封火墙的踪影。

鳌山古庙群其中最有特色便是先师古庙,供奉鲁班。鲁班自古被工匠们尊为“祖师”“百工之父”。该庙是目前在广东省发现的唯一一座供奉“鲁班”的民间行业庙宇,具有300多年历史,三善村至今还保留“师傅诞”的传统庆典。

古庙后殿中间供奉鲁班雕塑。两侧还有匠人塑像,手拿锯、斧子、丁字尺、墨盒等工具。先师古庙中有两对门联:“大匠高门兼收并蓄 立规作则怀古知今”“规矩定方圆奕世恪遵此法 墨绳分曲直百工善用其材”。这两副对联是鲁班庙修缮时后人题写的,彰显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从业原则。

工匠村匠心传承

三善村靠近紫坭河和顺德水道,

与珠江主航道相连,

“河流流到的地方,

有客船到的地方,

就有三善村工匠的身影。”

自古以来,三善村民多从事建筑泥水匠、灰塑匠、木匠等行业,不仅在番禺邻近地区,还远至南海、鹤山、四邑(台、开、恩、新)等地工作。

旧时,三善村七八成男丁都是古建筑修缮工匠,涉及古建泥水匠、灰塑、砖雕、木匠、壁画等众多工种,他们沿着水路闯荡珠三角各地,靠一把好手艺谋生。

“在过去,三善村75%以上的男丁都是古建筑工匠。当时,妇女在家种田、带小孩,男丁则乘船沿着水路从事泥水活。”广东建筑名匠黄群庆是沙湾紫坭村人,与三善村为邻,“虽然是两个村,但近如一村。”

据了解,三善村的工匠们常去的地方有东莞、佛山、台山等地。每年大年初四初五,工匠们就离家返回工地,年中节庆,出外的工匠们不一定回来,但是“师傅诞”(每年农历六月十三)那天,他们肯定会划船归来,穿戴整齐,早早来到庙内,互相道辛苦问好,参拜“祖师”鲁班。

番禺区民俗文化研究者梁谋介绍,在明代,三善村已经集聚了许多民间工匠。“清代建颐和园,朝廷到各地选拔能工巧匠,经考核合格才能参与颐和园建造,当时三善村的工匠就被选中参与。”

据了解,三善村历史出了很多古建筑名匠,最具代表性人物是靳耀生和老粹溪,靳耀生是岭南“灰批状元”,老粹溪是“壁画大师”,陈家祠灰塑、番禺周边岭南建筑的壁画很多都是出自他们两人之手。此外,广州最有名的祠堂——陈家祠里面很多精妙绝伦的木雕也都是当年三善匠人的杰作。

焕新颜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乡村振兴,

生态宜居是关键。

三善水乡村落的生活,

看似平淡安静,却是岁月静好。

三善村农田、池塘众多

河网交错

是典型的岭南水乡村落。

“三善”之义

即“德善、乐善、福善”之合称。

流经村前的河涌,名为“三善涌”,

她犹如一条碧绿的绸带,

将“德善、乐善、福善”

三块美玉串在了一起。

三善涌呈南北走向,贯通了顺德水道与紫坭水道。据说开村时,沿涌而建起的每个坊居,均有小涌分隔。

三善涌与福善路并行蜿蜒,近日,记者沿着福善路北端入村,一路上两侧民房沿河涌建设,涌边绿树如荫、绿意盎然。

有河必有桥。多座横跨河道的小桥是三善村的另一个特色,村内现有乐善桥、德善桥、福善桥等八座桥。桥头边上,或有古榕树,或有仿古亭台点缀其中,茶余饭后,树下乘凉,亭中闲谈,人生乐事也。

在悠悠古村岁月中,三善涌静静流淌着。沿涌小窗、花基被民房主人精心装扮起来,种下菜圃、花卉,显示着房主的闲情雅致以及一份对生活的热爱。村民不紧不慢地生活着,洗菜、晒冬瓜干、捕鱼,怡然自得。小巷里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古村多了份热气与温暖。

河涌、古桥、水塘、古树、小亭、石凳,每一处生活细节,无处不显示着世代居于此的人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春潮涌动,万物竞发。

三善之美,远不止这些,

带上好心情,出发吧~

综合新华社、南方农村报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桂来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波、肖桂来

鸣谢:朝天小学

来源: 广州日报

六月十三是什么生肖

#历史开讲#

王明阳又名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故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另一个便是王阳明。曾国藩算是半个。且不论此话的来源是否可考,作为学术界的泰斗级人物它足以说明王阳明在中国人心中的至高地位。


话说大明王朝的成化八年(1472),农历壬辰年,龙年,一个后来被称为王阳明的婴儿出生了,一声啼哭,让枯燥的哲学又有了更多意义。

余姚王家书香门第,而阳明先生,可能天生异于常人,直到5岁才开始说话,八岁开始启蒙 ,师从陆恒。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闲话不说,单说王阳明先生力挽狂澜,平定宁王叛乱。

宁王是谁?这里是指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孙朱宸濠,史称宸濠之乱,又叫宁王之乱。


宁府在北京有一个办事处,宁王的亲信林华和臧贤一直在那里办公。

正德收到密报,臧贤和林华被查时林华只能狼狈逃窜。林华三十多岁,很精干。从臧贤家逃脱后,东躲西藏,让他们打听到,朝廷派遣太监赖义、驸马都尉崔元、都御史颜颐寿将前往南昌与宁府有关,具体什么事情,不知道。这对宁府来说,不是好事。

太监赖义、驸马都尉崔元、都御史颜颐寿五月二十四上路,情况紧急,林华只能匆忙上路,为了能在他们前早点到宁府汇报情况,不得不动用宁府多年来组建的自用通道,马歇人不歇,日夜兼程,赶在六月十三回到了南昌。说实话这骑了二十天,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

六月十三是宁王的生日。紧赶慢赶的也算是赶上了,要是没赶上,还说不准宁王在哪里浪。


宁王是在弘治十二年继承的王位,每年生日这一天,宁府都要大摆宴席,接待入府拜寿的江西省三司衙门、南昌府和驻省城的南昌、新建两县的大小官员,一来可以广收贺礼,募集经费,二来充分享受众星捧月的感觉。

要让我说,我就是看不惯这种人,你们吃喝都是从老百姓那里搜刮来的民脂民膏,有什么脸大吃大喝的?

话说林华回到宁王府时已精疲力竭,心花怒放的宁王还沉浸在生日的快乐中,拼着最后的力气说道:“奴才林华回禀宁王殿下,臧先生家被东厂搜查,奴才被朝廷撵回来了,朝廷派出的太监赖义、驸马都尉崔元、都御史颜颐寿,正往南昌来。”自己的办事处被查,不用想都知道出事了。

宁王忽地从椅子上起身,在屋子里来回快步地走了几个来回,定了定神道:“来人呀,速请李先生!”

悲催的林华还没等到宁王的款待就脖子一歪挂掉了,宁下人赶紧回禀道:“回禀宁王殿下,林校尉,死了!”宁王,他缓缓地从椅子上起身,朝林华方向走了两步后,停下了脚步,感叹道:“忠臣,忠臣呀!”宁王作为一个领导表情还是很到位。

天黑时,李士实到了宁王的书房。不等李士实坐稳,宁王便急切地说道:“李先生,情况紧急!”

李士实是谁?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郎中,出任按察副使提学浙江,累擢山东左布政使,正德中为右都御史,进右副都御史,召任刑部侍郎。弘治五年(1492)十月以右都御史巡抚郧阳。弘治六年十一月召还理南京都察院事,正德七年七月改京师都察院。正德八年十一月十三日致仕,后被宁王封为“军师”,相当于理在总理,参与谋反的积极分子。

李士实不紧不慢地摇着一把纸扇,也不答话,只是看着宁王。心想,作为国师,我表面上要hold住,那怕心理十万匹草泥马。

宁王道:“朝廷派出驸马都尉崔元、太监赖义、都御史颜颐寿来南昌,他们已经在路上了。算算日子,这几天就要到了!”

李士实仍旧默默地看着宁王。宁王往前探着半个身子,压低声音说道:“李先生,皇亲国戚到藩国,绝对不是好事。驸马都尉蔡震、太监肖敬、都御史戴珊擒拿荆王时,还曾在孤王这里停留。李先生,这次又是驸马都尉,孤王心里总想着荆王的下场。孤王不能坐以待毙!”

宁王心里发慌,李士实吊足了胃口。再也无法沉默下去,说道:“殿下,驸马都尉上门,也不见得就是荆王灭国的结局。宣帝时,朝廷怀疑赵王,也曾派驸马都尉袁泰到藩国宣谕,诫勉赵王。其实是替万岁爷进行诫勉。殿下刚才说到,京师臧贤家被搜查,王府驻京人员被驱逐,这只说明朝廷怀疑殿下,也仅仅是怀疑,如果严重的话,朝廷不会仅仅是驱逐王府人员,一定会是拘押。所以,依老夫看来,殿下不必惊慌。不如等他们到来,弄清楚他们此行的目的,再定应对之策。”

李士实分析的头头是道,宁王思前想后说道:“不如假传太后懿旨,孤王还能让南昌前卫为我所用。”


造反的人总是要给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来说服自己让人觉得自己才是受害方,宁王有点被害妄想症。

李士实迟疑了一下,说道:“王爷,我们计划八月十五,现在起事,王爷虽然多了一个南昌前卫,总体上还是准备不足,乃仓促起事。当年成祖靖难前,一直隐忍,忍辱负重,装疯卖傻,只私下里默默准备。准备成熟,才能势如破竹啊。”

李军师实事求是,分析利害关系,要稳打稳扎,自家老板听不进去。


宁王说道:“李先生,成祖时,太祖爷打下的底子还在,如今,一个荒唐的正德小皇帝,只知道胡闹,要是怕他,孤王压根不会想什么大事。李先生,孤王以为,先下手为强!一会儿刘先生到,我们做最后决定!”

朱老板有点瓢了,心说道,我也想低调,可实力不充许啊。

正说着,刘养正到了。反派角色一一出场。

刘养正宁王朱宸濠之乱的主谋之一。原系举人出身,读书知兵,颇有凌云之志,受到宁王朱宸濠的青睐,延为府中幕僚。

刘养正同意宁王的意见,刘养正说道:“先下手为强,虽然冒险,总还有成功的机会,一旦错过机会,被捆住了手脚,那就一点儿机会也没有了。眼前正是个机会,趁明日江西各衙门主官进府来谢宴时,我们捉人。抓住都司衙门,就等于抓住了江西的各卫所军队,赣南不敢保证,南昌附近的袁州卫、抚州所、广信所,甚至建昌所,这些军队都可以为我所用。准备虽然仓促,机会却是难得。朝廷既然是来问罪的,南京方面和京师一定想不到王爷会选这个时候起事,正好可以打他们个措手不及。”刘养正说完,摇起了手中的扇子。

两个趣味相投的人,说什么都是对的,刘军师拖宁王老板下午水,恐怕也是想谋一份好的前程吧。


李士实说道:“王爷,刘先生说的很有道理,但我还是有点担心。”

六月十四,上午辰末,江西省三司衙门(等于现在政府的三套班子)各官陆续到达宁王府,各官一一在王府大门内里一张桌子上签到,无一缺席,也不敢缺席。

巳时,掌管王府仪式的典仪所正、副典仪,宁府引礼舍人,引领各衙门官员,按衙门分官阶排班站定在承运殿前的广场上。等各官站好,宁府正典仪站在台阶上拖着长音吆喝道:“宁亲王爷驾到!”接着,宁王像戏台上的皇帝一样,迈着夸张的步子,踱到承运殿前的台阶中央站定。副典仪站在台阶下,拖着长音吆喝道:“各官向亲王殿下行跪拜礼,跪,叩首……”

下站各官自报衙门官衔行礼谢宴已毕。宁王清了清嗓子,微笑着亲切地喊道:“各位臣工!”喊了一声便开始仔细巡视观察官员们的反应。

宁王对于的角色代入感很强,应该是很早之前就已经在心里排练了。

并排站在最前面的三位是,居中镇守太监王宏,居东是孙燧,居西是巡按御史王金。听到宁王喊“臣工”,孙燧一皱眉,用眼神提醒宁王:别坏了朝廷的规矩,三司衙门官员在王爷面前只称官或者称名,绝对不能称臣,宁王用“臣工”只能称呼自己王府里的属官。许逵不满地故意咳嗽了一声。官员中有些骚动。连一向与宁王关系密切的镇守太监也一脸困惑。


宁王巡视了一遍下站各位官员,特意以冷峻的眼神看了孙燧和许逵,他冷冷的目光最终停留在了孙燧脸上,他喝问道:“孙燧!你熟读《春秋》,知道什么是春秋大义吗?”孙燧回答道:“回禀亲王殿下,春秋大义,就是君守君道,臣守臣道,诛灭乱臣贼子。”

罗列罪名,排除异己,不归我用,别人也不要想。

宁王冷冷笑道:“说得好!大义就是诛灭乱臣贼子!请《皇明祖训》!”站在宁王身后的王府太监万锐朝前迈了一步,捧着一页纸念道:“朝无正臣,内有奸逆,诸王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万锐念完四句祖训,向后退了一步。宁王再巡视一遍下面,突然威严地高喝一声:“请监国凭证来!”一个小太监托着打开的锦盒,捧到了宁王面前。宁王捧起信笺,咳嗽了一声,仰头看天,假惺惺地诉说道:“太祖爷,儿孙不孝呀!您千辛万苦打下的江山,如今落入外姓贼人手中了!嫡孙朱宸濠发誓,一定为太祖爷夺回江山!”朱宸濠看着下面,说道:“各位臣工!你们一直被蒙在鼓里,大明江山十四年前已经不姓朱了。这一切都源于弘治爷时太监李广抱错了皇嗣。所谓的正德,实际是一个冒牌货,是一个野种。”

下面有些乱,镇守太监王宏腿哆嗦着,心里发紧:这是反叛呀!自己是正德万岁爷派过来的,正德如果是假的,自己也真不了,现在宁王一发怒,自己这项上人头怕是会保不住。他越想越怕,吓得一泡热尿顺着这腿浇湿了地面。

巡按御史王金越听越不对劲,就想转身离开,可是转身却发现,拿刀端枪的校尉已经围成了人墙,他只好原地站着不动。


后面站着的不少官员,心里盘算着,多年来一直传闻,宁王早晚要反,今天终于反了。他反他的,自己怎么办?忠臣不事二主?万一他像当年成祖靖难那样,成了皇帝,做忠臣可是有风险的,自己被杀头,妻儿卖身为奴,就眼前,偷眼瞄瞄四周,四处都是王府的兵丁校尉,敢说一个不字,恐怕马上就会脑袋搬家。怎么办?自己做不了主的时候,还能怎么办?听天由命吧!许多人干脆低下了头,眼不见心不烦!可是耳朵又不好捂着,人是越听得清楚越紧张。

孙燧一直皱着眉头。许逵连声地呸着。

只听朱宸濠一声高喝道:“太后密旨!”孙燧盯着朱宸濠,只见朱宸濠举着一张信纸,继续说道,“太后密令本王监国摄政。孙燧何在?”

孙燧高声问道:“你说太后密旨,敢公之于众吗?敢让本院过目吗?”

朱宸濠一声狞笑道:“孙燧,孤王不日就将前往南京,拜祭孝陵,承继大位,你愿意保驾吗?”

孙燧高声呸了一声,说道:“天无二日臣无二主,孙某人忠于朝廷,你现在已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我劝你悬崖勒马,上表谢罪,说不定还能保有藩王之尊。”

朱宸濠伸手一指,咆哮道:“孙燧,本王给你个机会,也是最后机会。你来南昌四年,处处与本王作对,连续七次上奏诬陷本王。实话告诉你,你的奏本都被本王截下来了。念你最近领衔向朝廷颂扬本王贤孝,本王宽宏大量,现在也正是用人之时,你,愿意保驾本王去南京吗?”

孙燧斩钉截铁道:“宁亲王爷,本院也最后提醒你,走错一步,你就不再是什么宗亲了,等待你的必是死无葬身之地!”

朱宸濠狞笑道:“好吧,你这是与本王作对到底了。来呀!火信何在!把这个不识抬举的东西,绑了!”

这时,一个高大的身躯唰唰几步,冲到前排,遮挡在个子矮小的孙燧面前。这是许逵。许逵朝着朱宸濠高声喊道:“朱某人,你一个藩王,竟敢擅自捆绑朝廷大臣!不要王法了吗?!”

王府校尉火信率领几个校尉已经冲了过来,围上了孙燧。镇守太监王宏吓得直往后撤,撞在后排人的身上。

朱宸濠一指许逵,喝道:“好你个许逵!南昌城,也就你们两个敢与本王作对,你以为本王不敢杀你吗?”

许逵扬声道:“朱某人,你敢杀我,朝廷就敢杀你!”说着,许逵撇下已经被几个校尉扭住胳膊的孙燧,疾步冲向台阶最高处的朱宸濠。此状慌得朱宸濠高声咆哮:“快快!给我截住这个疯子!”

许逵疾走着,伸长两臂要抓朱宸濠。侍卫和校尉一齐冲了上去。眼看着许逵就要碰到朱宸濠,侍卫一刀砍向许逵前伸着的一条胳膊。许逵一条胳膊耷拉下来。冲到近前的校尉一把扭住了许逵的另一条胳膊。身躯高大的许逵左冲右突,试图摆脱侍卫和校尉的捆绑,但毕竟寡不敌众。被押着的许逵一直骂不停口:“朱宸濠,你个乱臣贼子!你敢擅杀大臣,你死无葬身之地!”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宁王要杀鸡儆猴。

朱宸濠哈哈一笑道:“并非本王残暴,是孙某人和许某人犯上作乱,他二人竟然敢不尊太后懿旨。本王要去南京登基,在座还有哪位不愿意保驾?好,只要愿意保驾,愿意随着本王去南京、去北京,各位都是开国功臣,本王希望你们这些人中,多出几个公侯伯的爵爷,多出几个大都督。现在本监国摄政王宣布,废除正德年号,改年号为顺德。”

这时,正典仪瞅准朱宸濠的手势,及时吆喝道:“各位臣工,参拜监国摄政王!”

四周的校尉齐刷刷地跪倒在地,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镇守太监王宏听到山呼的万岁声,不知道是习惯了此时下跪,还是下了决心要投靠朱宸濠,他两腿一弯跪了下来。站在最前排的镇守太监做了榜样,后排腿软的参政王伦、副使贺锐、佥事潘鹏、佥事师虁,也跟着跪了下来。

朱宸濠点了点头,说道:“好,忠臣任何时候都有。这几位忠臣,好好礼遇。其他各位臣工,先集中到仪卫司再考虑考虑,不要着急,太后的密旨,本王初一接触,也转不过来弯,忠心了十四年的皇帝,竟然是冒牌货。大家可能一时都会接受不了,都退下吧!”

没有下跪的各位官员,被关进了朱宸濠的仪卫司。

第二天上午,朱宸濠在承运殿大摆阵仗,正式宣布监国,任命李士实为左丞相,刘养正为右丞相,其他人等依帝皇配制,一一加官进爵。


朱宸濠这一波骚操作根其他的没什么区别,接着就颁发诏令。

第一道诏令是由刘养正操刀的《靖难檄文》,罗列冒牌皇帝朱厚照的十大罪状,昭告天下。

接着就是第二道,第三道,第四道……整整八道,可能是为数字吉利凑足了八道。

六月十三是什么意思

公元1392年5月17日,即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日,年仅三十七岁的大明第一位皇太子朱标病逝。

朱元璋将一生的心血和未来的江山社稷都寄托在这位嫡长子的身上,面对朱标的猝然离世,朱元璋精神几乎崩溃,亲抚朱标遗体,老泪纵横,悲痛欲绝。

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精神恍惚的状态,他为朱标举行了明朝历史上最为严格和庄重的葬礼。

朱元璋身着五服中第二等的齐衰服十二日,以日易月(代表一年),亲自祭祀。

在內文武百官衰衣麻绖前往文华殿祭拜,春和门会哭。

在外文武百官易衰衣麻绖、前往公署举哀祭祀。

奉慰神位当日,京师素衣百服,哭声遍地,送葬的队伍连至数里。

京师停大小祀事,乐舞不作,直到朱标入土下葬而止。

京师停嫁娶六十日(来去是梦),在外停嫁娶三十日,大小祀事,乐舞十三日。

要知道朱元璋给朱允炆留的遗诏是自己驾崩后,“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饮酒、食肉皆无禁”。

朱标的猝然去世给了六十五岁的朱元璋巨大的打击,他不顾悲痛,强忍病体,亲自撰写朱标谥文,谥朱标为“懿文”,所以朱标也称为懿文皇太子。

朱元璋不忍将这位自己最为喜爱与器重的嫡长子远葬,便在自己未来的长眠之地旁,为朱标兴建一座太子陵。

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庚申,懿文太子朱标附葬于明孝陵之东,也被后人称为明东陵。


本文仅以本人已知资料为线索,史书记载为比较,浅显的工作经验为推论,尽可能的推测复原懿文太子陵(明东陵)的过往历史和陵墓规模(成败皆空),以及地宫中的可能存在的秘密。

1. 朱标的陵墓:

时间来到1999年,南京市文物部门和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联合开展了东陵的考古勘探工作,基本查清了陵寝布局。

朱标陵墓(下称明东陵)位于朱元璋孝陵东约60米处,在明孝陵的范围内,主要建筑在一条南北轴线上分布。

在享殿以北约16米处即为地下宫殿埋葬区,经精密磁测技术勘测显示,为朱标地宫所在,南北纵深达100米。

陵寝前部的园墙平面前尖后方,呈龟背形,格局特殊。这是目前全国所知仅见的帝陵平面布局形态。

孝陵与升级后懿文太子的“明东陵”

考古人员还发现当时东陵是与明孝陵共用一条主神道和御河桥。

考古人员为此推论,北京十三陵使用的第一代皇帝陵寝(成祖长陵)神道,为后世皇帝共用神道的陵寝制度,应首创于朱元璋的孝陵布局。

以上根据专家的勘测数据,我们得出几个数据,来推测一下朱标陵墓的位置,陵宫规模(地上部分)和地宫的大小。

明东陵的规模

明东陵被人们认为是明朝的第十九座帝陵(盱眙明祖陵、凤阳明皇陵、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钟祥明显陵、西山景泰陵、明东陵)。

但此存在争论(详见下文),朱标的确被建文帝朱允炆及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追尊为孝康皇帝。

但明东陵是座陪附葬陵,在孝陵的170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并不是一座独立的陵墓。

靖难之役后,燕王朱棣登极改元永乐。

朱棣不承认建文朝的合法性,所以人们称建文朝为革除一朝。

建文帝朱允炆的生父、明太祖朱元璋嫡长子朱标自然不能再以皇帝追尊,朱棣就将其大哥朱标复称为懿文太子。

继太子妃、建文朝太后吕氏复称懿文太子妃。

朱棣安排她带着徐王朱允熙(降封敷惠王,改封为瓯宁王)居住在懿文太子的陵宫内,世奉懿文太子之祀。

建文时期已经升级为帝陵的朱标陵墓也日渐荒废。

永乐四年,懿文太子陵起火(来去是梦),吕氏与朱允熙皆烧死,曾经金碧辉煌的东陵被付之一炬。

至于火是怎么烧起来了,能把陵寝烧的干干净净,人畜皆亡。

为什么仅数十米之外的孝陵没有被波及,只有朱棣能说的清楚。

总之,作为帝陵的孝康皇帝陵被从地表抹除,自此隐没于苍松翠柏之间。

甚至后世一度对朱标埋葬于哪里都产生了争论。


明东陵从规模来说,没有详细的记录,但我们尝试从亲王园寝和帝陵来复原其初始规模。

亲王园寝

明洪武时期,明代各种礼法还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各种等级标准还处于草创无序的状态。

根据严格的立储原则,皇帝的嫡长子为皇太子(皇后所出),其他嫡子与庶子(妃嫔所出)为各宗国亲王。

皇太子作为长门大宗、未来的皇帝,其身份地位略高于亲王,但差距不是十分巨大(详见之前的文章)。

明初随元制,亲王的品佚为正一品(但身份尊贵),如明朝初期设立的宗人府。

宗人令秦王朱樉、左宗正晋王朱棡,右宗正燕王朱棣、左宗人周王朱橚、右宗人楚王朱桢都是正一品衔。

宗室亲王坟茔园寝大小,最初并没有详细的规定,与同为功臣爵位的公爵均以一品官员的等级为规制(建筑等级有差)。

洪武元年定,职官一品,坟茔九十步,坟高一丈八尺。

洪武二十九年又定,公侯茔地周围一百步,坟高两丈,围墙高一丈,一品不变。

这体现了公侯等功臣爵位开始超品的特性。

永乐八年定、亲王坟茔、享堂七间、广十丈九尺五寸、高二丈九尺、深四丈三尺五寸。中门三间、广四丈五尺八寸、高二丈一尺、深二丈五尺五寸。外门三间、广四丈一尺九寸、高深与中门同。周围墻二百九十丈,墻外、为奉祠等房十二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朱元璋的第十子鲁王朱檀。朱檀去世时是洪武二十二年,离太子朱标去世还有三年时间,他的鲁王园寝很有说明性。

洪武三年四月初七日,仅两个月大的朱檀被内官抱着受封为鲁王,成为首封十王之一。

详见:明朝的宗藩由此开始——九亲一郡十位王,洪武三年册封亲王仪式

十六岁时赴国兖州,迷恋修仙炼丹,嗑药把自己给毒死了,年仅二十岁时(1389)是明朝第一位去世的亲王,得了一个荒字的谥号,葬于邹城九龙山,即今明鲁王陵。

根据数据,鲁王朱檀陵寝主体内城南北长206米,东西宽80米,总面积1.65万平方米。

陵区的最南端,当年建有牌坊一座,为二柱冲天式,横额上书“鲁荒王之陵”。

鲁王陵区外郭城墙,南至外御桥北约20米处,北至九龙山第一个山头后(石墙“龙锁子”)。

南北长约1200米,东西宽约800米,总占地面积约96万平方米。

在这个范围内(成败皆空),分布有棂星门、石像生、宰牲亭、具服殿、内御桥等。

北京故宫七十二万平方米,鲁王陵区全部面积比紫禁城还大二十四万平方米。

鲁王墓宝顶,有方城与明楼

以陵区主体计算,朱檀去世于太子朱标之前。

如以其陵墓作为标准来看,太子朱标的懿文太子陵占地不会小于1.65万平方米。

相比于明十三陵中最小(田贵妃墓改的思陵除外)的宣宗朱瞻基的景陵(约2.5万平方米)来说,其面积应该差不多。

但懿文太子陵作为陪附葬陵,座落在主体陵宫南北纵深达2000余米的孝陵东侧,显然要渺小的多。

主体建筑

明东陵的中轴的主体建筑为陵门(连接孝陵主神道)、享殿门、享殿和宝顶(坟头)。

但没有方城和明楼,这一点不如亲王的陵寝。

放置陵碑明楼与环绕宝顶方城

其原建筑覆盖绿色琉璃瓦,低于皇帝专用的黄色琉璃瓦。朱墙赤柱,享殿门面阔三间。

享殿面阔七间(来去是梦),进深五间,坐落于须弥座之上,前有月台,符合标准的亲王陵寝享殿规模。

朱允炆即位后,追尊朱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对原太子陵进行了升级改造。

增加了龙纹装饰与构件,易绿琉璃瓦为黄琉璃瓦(或黄瓦绿边)。

将单/重檐歇山顶的享殿改为面阔七间的重檐庑殿顶的祾恩殿,享殿门改称祾恩门,并增加了神厨神库(东侧工字形遗址)。

原陵门为绿色琉璃瓦

但很奇怪的是并没有扩建方城与明楼,这不符合明代三进院式帝王陵墓的建制。

其原因很可能是因为面积不够,祾恩殿后边如加内宫门和明楼则需要将之前的建筑全部拆除重建。

所以也就造就了明代独一无二的平面布局的帝王陵寝布局。

考古发掘中也发掘出大量绿琉璃瓦、瓦当、龙纹构件,说明朱标的陵墓初始的等级。

地宫

由于地宫没有被盗或者发掘,所以我们只能推测其样貌与规模:

在享殿(祾恩殿)以北约16米处是朱标的地下宫区,经磁测技术勘测南北纵深达100米。

这个规模的确不小。



作为对比,明亲王第一陵鲁荒王陵的地宫墓道全长50余米,通向地下26米深的墓室。

墓室长只有20.6米。共有两重门,分前后两室,两室之间有甬道相连。

鲁荒王地宫的前室,南北长8.05米,东西宽5.25米,高4米,后室为棺室。南北长5.45米,东西宽8.2米,较前室高大宽敞。

中间有墓道相连。

鲁荒王地宫南北整体呈T字形布局,砖砌券顶,地铺方砖。

墓道内筑还用石灰、糯米汁、豆汁混合浇铸起三道挡土墙。

明第三代蜀王,僖王朱友壎的陵寝地宫深9米,全长28米、宽8.96米、高6.59米。

仿照蜀王府建筑而成,分前中后室,为三进三重殿建筑模式,中室有象征性的左右配殿,整体也为T字形。

蜀僖王园寝地宫虽然整体面积不大,深度也不够,但却修建的精美异常。

最后再来看一看北京十三陵中的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定陵。

传承明代帝陵九宫室结构,分为前、中、后、左、右五殿结构。

定陵前殿纵深20米,宽6米,顶高7.2米。

中殿纵深32米,宽6米,顶高7.2米。

后殿纵深9.1米,宽30.1米,顶高9.5米。

左右配殿各纵深7米,宽26米,顶高7.4米,墓室长度达到了近65米。

懿文太子朱标的地宫应比鲁荒王地宫略大。

毕竟懿文太子长眠与父亲之侧(成败皆空),他的陵墓作为明孝陵的一部分,是朱元璋亲自抓的项目。

仪器检查出地下的100米长度中,墓道应为50到60余米,墓室长度至少也在40到30余米。

地宫深约地下二十余米,因墓室不同高度从四米到七米,宽度五到九米。

孝陵坐落在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凿山劈石为陵。

其地宫深度越深,为了平缓的进入地宫,其墓道也就会越长。

懿文太子陵的格局个人认为也必然是前、中、三进院落布局。

三室有千斤石门相隔,朱门金钉,铁质涂金铺首衔环。

自来石顶门,没有左右配殿,其制式很可能仿南京禁城中的太子居所文华殿。

当然帝陵中也有不含左右配殿的,如明光宗的庆陵并没有左右配殿,这留在以后详细讲述。

懿文太子地宫中,前殿设一香炉,两烛台,两香瓶组成的绿琉璃五供。

五供前有洪武年制青花云龙瓷缸长明灯两口(也可能在后殿),缸内有铁芯灯座,注满香油。

在朱标下葬后,地宫门关闭。

覆土回填后,长明灯因缺氧很快就会熄灭,如今的香油很可能早已固化的硬如磐石。

中殿设有懿文太子朱标与太子元妃常氏的石雕宝座。

朱标宝座为龙饰,常氏为凤饰。如东宫陞座,视朝文武(成败皆空)。

后殿设棺床,棺床左侧摆放着懿文太子朱标的棺椁(梓宫,外椁内棺)。

右侧则摆放迁葬过来的太子元妃常氏(孝康皇后)的棺椁。

常氏于洪武十一年十一月去世,谥号“敬懿”,初葬于中山草堂忠武王常遇春墓的右侧,后与太子朱标合葬。

懿文太子陵封闭地宫后,不会再次打开。

即使没有靖难之役,建文帝太后、原太子继妃吕氏去世也只能附葬在懿文太子陵侧而不能合葬。

从明孝陵到明景陵全部是一帝一后合葬。

到了明英宗的裕陵时,孝肃周皇后耍泼,要求儿子明宪宗必须日后把她和明英宗合葬。

这才有了地宫中明英宗、钱后、周后的一帝多后的葬制,并传袭下来。

后殿左右为随葬品。考虑到朱元璋对孝陵的“薄葬”要求,先朱元璋去世的太子朱标的随葬品自然也不会像后世陵墓那样过于丰厚。

但联想到朱元璋对朱标的感情,懿文太子的地宫中的陈设依然会显得十分惊艳。

随葬品中除了存放有“皇太子之宝”的宝匣外,可能还有大量木雕彩绘俑群,数量可能达到数百个。

其中有仪仗俑、车马俑、乐俑、军俑、武官俑、文官俑和侍卫俑、内官俑。

针对太子朱标的儒雅,后殿后壁上可能会有类似太子读书殿宇建筑形制的书架,上面摆放了的大量书卷、典籍。

另外,还有兵器和仪仗,如金瓜、钺斧、朝天镫、刀、枪、剑、戟、金盆、器皿、圭、酒器、金银锭、玉器。

九疏冠、九章龙纹衮服、皮弁服、常服、玉带、乌冠等,及太子妃的九翟服与九翚四凤冠/饰品等。

皇太子九疏冕

说个题外话,如果建文帝在内战中取得胜利,保住了帝位。

朱允炆很可能会考虑在孝陵的西侧营建自己的陵墓。

与他的祖父、父用一条神道,寿终正寝后葬在父祖的身旁。

从而形成昭穆制度,即祖居中,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二世为昭,三世为穆。

其陵号很可能被继位者太子朱文奎冠以“惠、景、穆”等陵号。谥号为“文”,庙号为太宗。

而“大明兴宗孝康皇帝陵”会再一次得到全面的帝陵升级(来去是梦),改名为“献、昭、世”等陵号。

而不会简单到只叫明东陵。

2.朱标的后嗣

建文皇帝朱允炆即位不久就贸然削藩,不顾“亲亲之谊”废叔王为庶人,打破原有太祖制定的封藩制度,破坏了朝廷与宗国之间的“游戏规则”。

燕王朱棣打起了“靖内难(朱元璋是靖外难)、清君侧”的大旗,出兵南(造)征(反)。

详见永乐登基后大封奉天靖难功臣(上)雄鹰不死,燕子不飞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自焚而死(先弄死了再烧,然后四处寻找以表明没有弑君),太子朱文奎失踪。

朱棣修改《太祖实录》和洪武、建文两朝历史典籍,尽除建文忠臣。

幽禁建文后嗣(朱文圭),削去兄嫂尊号,抹除建文朝的存在,以树立自己皇位的正统性。

懿文太子朱标的五个儿子(六子夭折)除了朱雄英和朱允炆外。

吴王朱允熥(元妃常氏所生嫡子)、衡王朱允熞(吕妃所生朱标第四子)被囚禁凤阳暴卒。

只有徐王朱允熙这一个特例,那就是让他与母亲居住在“东陵”内,奉祀懿文太子朱标。

因为他年纪最小资历最浅对朱棣的威胁也最轻。

但随着朱允熙的成长,这个“祸害”不能再留着了。

永乐四年的懿文太子陵的一场大火,彻底的解决了朱棣的烦恼(成败皆空)。

自此朱标的五个儿子被他们的四叔团灭,只有一个孙子朱文圭被囚禁在凤阳高墙,称“建庶人”。

五十余年后,朱文圭重获自由,已是不辨牛马,不久后去世,朱标彻底绝嗣。

可见“无情最是帝王家”这一句话说的是多么的痛彻心扉。

3. 总结

虽然懿文太子陵早已只剩下些许存在过的痕迹,但依然不能抹杀它当年的风采。

至于懿文太子陵能不能成为明代的第十九座帝陵,还存在着很多的争论。

“明东陵”的主人朱标既不像思陵、景泰陵的主人朱由检、朱祁钰那样生前成为过九五之尊。

景泰陵

又不如明显陵、明祖陵、明皇陵修建的那般壮阔奢华。

作为孝陵的陪葬墓,甚至连个方城、明楼没有扩建,还不如亲王园寝。

朱标的“神功圣德碑”也被朱棣埋进了地下,后来才挖出来。

但朱标又是朱允炆、朱由崧追尊过的兴宗孝康皇帝,被后世明史所认可。

而且懿文太子陵确实区别于其他皇太子陵墓、亲王园寝(来去是梦),做了部分帝陵的升级改造。

所以,懿文太子陵能不能称为第十九座明陵,还要争论很长的时间。

至于地宫中真实的面貌,还要等待更多的探索或发掘的那一天了。

明朝第一嫡长孙朱雄英的死亡原因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您的关注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个人观点不代表真实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