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道教养生术主要有哪些(道教文化养生之道)

发布时间:2023-10-29 06:05:38作者:超甜的布丁来源:互联网

道教文化养生之道(道教的养生之道)

道教文化养生之道

       道教是中国唯一的传统宗教长的传统宗教。道教徒追求成仙,所以他们乐于生存、重生和艺术。在长期修道证的真实过程中,建立了系统的养生理论,形成了道教养生学,堪称中国传统养生学的大师。
       那么,让我们从宗教文化的角度学习道教养生的方法!

       一、养神之道
       虽然道教与道教不同,但道教始终以道教特别是老庄哲学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作为其健康的理论墓地、方法来源和实践规范。道教倡导安静、安静、神秘、道德、开放的坐着和忘记,追求内心的和平,倡导道教是无用的。道教继承了这种非凡的精神,发展和实践了以安静、高坐为主要特征的出生方式。

       养神之道的上限极难确定。早在《老子》、《庄子》、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专气致柔的养神之道。《老子》中讨论了虚心,实腹、虚极、守静、专气致柔婴儿等。原道典《太平经》详细讨论了守一致、专心养的方法,认为养神是一切养生的基础和前提。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内文》中倡导守其一之道,主张要想长生不老,就必须安静、无所事事,忘记自己的骨骼。魏晋时期在上层社会有影响力的上清派,创造了更系统的思考丹田之道。南北朝著名文学理论家刘把安静无为列为《灭疑论》中道教养生的最佳代表作。然而,最系统地讨论道教养神之道的代表作是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真·严回在《坐忘观》中写的《坐忘论》一书。

       《坐忘论》认为,养神之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提出了安心坐忘法的七阶论:(1)相信和尊重。丈夫和信徒,道的根;尊重的人,美德的根。根深的道可以长,蒂固的道可以茂盛。强调要想养生,就必须诚实正直。(2)断缘。这就是要求去物欲,简尘事,与一切有为俗事隔绝,消除对物质利益的追求。(3)收心。物质欲望的开始是由于我的知觉、感觉和思维意识的存在。如果你想长生不老,你必须塞其兑,闭门,终身不勤奋(老子。

       (4)简事。身外的一切都是情欲之余好,不是益生之药。唐代著名道士兼医学家孙思邀认为,多欲则志昏。故事中的养生人一定要把事情简短,欲心不起。一定要安静,不动你的形状,不动你的精华,才能长生不老。·在食物中。(5)真理。收心简事后,只有日损有为,身心平静,才能看到真理。(6)泰定。收心之后,要虚心安心。心不在乎外事,也不在乎外界,即心不在乎,心不在乎,导致心不在乎,不得不动,即聪明、自明。

       (7)得道。到目前为止,它已经达到了道教养神之道的最佳境界,即处物而不染、处动而不散、本心不起、离不开万境。司马承珍在另一部作品《天隐子》中,将修炼的具体方法分为五个过程:斋戒、安处、思考、坐忘、神解。《坐忘论》的七阶和《天隐子》中的五步,使安静无为的养心之道趋于完美和系统,成为后人道教养生的共同遵守。比如著名道士吴药后来写了《守神》这篇文章。金代王重阳创立的全真教,以明心见性、清心寡欲、澄心定义、抱元守一为内修的真功。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在渴望成吉思汗时所谓的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的卫生之道,主要是清心寡欲、坚持精神的养神之道。

       二、养气之道
       道教养气之道,即所谓的气修炼、六朝隋唐服气经、延陵君修养大略等道书,是指服气等养生术。道教的气有三种不同的含义,或者包括三个部分,都来自祖国医学中的精气理论。一指呼吸自然空气,称为清气。二指先天父母的活力,称为先天精气。三指能通过饮食物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水谷精气,或后天气、后天精气。道教徒认为,人的活力源于体内的气,所以他们强调保持和丰富体内的活力,希望通过养气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养气之道中最基本、最贡要的是服气法,是由上清派在“行悉”功的基础上结合导引、按摩而成。道教认为,“人身一小天地”、“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吸入天地间四时之正气、日月星辰之精气,即可延年益寿。服气之道的孕育过程相当久远,在《庄子·《故意》记载彭祖因吹呼吸,吐故纳新而活到800。马王堆出土的但谷食气一篇专文说服了他。服气是在思想指导下吐故纳新,吐故为吐浊气,纳新为纳清气。纳新有六徐气法、三五七九气法等功法。

       吐老气,汉以前有三种墓本方法:吹、锯、呼。吹就是吹凉气;响就是呼气;呼气就是呼出体内的浊气。汉代以后,发展成了吹、呼、呵、嘘、洒六种方法。南北朝道士兼医学家陶弘景所写的《养性延命记录》·服气疗立于六字气公式日:当你想呼气很长时间时,寒冷可以吹,温暖可以呼;妥协治疗疾病,吹去热,呼去风,哭去烦,呵下气,嘘去散滞,洒解极。并与五脏结合治疗疾病,心脏病患者,身体有冷热,吹两气;肺病患者,胸隔饱满,嘘气出来;脾胜病患者,身体上游风习,身体发痒,胸闷,嗡嗡作响;肝病患者,眼痛、悲伤和不快乐,呼气出来。

       服气之道要求呼吸温和而深长,符合庄子的要求·大师提出的深呼吸程度。服气之初,先引导、按摩、敲牙、咽津;服气过程分为调气、调皮、咽气、散气、委气、闭气等节(《幻想先生服内元气公式》);服气的时候,生气的时候不要死(抱朴子·释滞篇);相信之交挺气的,善用气的人,嘘水,水为之递流几步;嘘火,灭火,嘘虎狼,虎狼伏而不亏;嘘蛇地,蛇地盘而不能去。(抱朴子·释滞篇)服气之道是道教徒常修大功,月成大果的人都擅长。服气法锻炼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气体,道翻更注重人体自身气体的养生,从而提出了去气和胎息的方法。行气是服气的延续,是气体进入人体后的修炼。

       当外气进入人体时,在主观思想的诱导下,按照小周日和大挑天进行操作,作用于内脏和四肢,可以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治疗疾病。在《养性延命录》中,专门列出了《服气疗法》,以论行气疗法。胎息法是道教养气的最佳境界,庄子.抱朴子要求呼吸·《释滞篇》主张鼻子没有出入之气,用红毛盖住鼻子,呼气,红毛不动。所以功能不能用鼻子嘘吸,就像人在胎儿里一样,所以命名日胎息。道书中有很多相关资料,如《服气经》、《服气精义经》、《尹真人服气法》、《张果先生服气法》、《墨子闭气法》、《红松子服气法》、《太息经注》、《太上养生胎息经》、《高玉皇胎息经》等。相关技术数不胜数。

       也许你也喜欢:
       传说中的藏传佛教辟邪七宝
       佛教传说中的财神五爷
       中秋节与道教的秘密关系
       龙是佛教的大护法吗?

道教的养生之道

死亡是人类焦虑的根源,因为没有人能够抵抗死神的召唤。人们无论是活得钟鸣鼎食,还是陋巷瓢饮;无论生活是风轻云淡,还是彤云密布;无论是如意还是失意,人们总想活着,因此民间有所谓“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说法。

人们总是在焦虑时间的逝去,因为生命必将随着时间而远去。于人而言,时间是线性的永恒,而生命则是偶然中的必然。我们偶然来到世界,必然离开世界。因此,通透如孔子也感叹“逝者如斯夫”。

对时间的焦虑其实也是对死亡的恐惧,更是对现实人生的留恋。这种情绪在东汉魏晋那个“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头如韭发如鸡”的时代达到了顶点,《古诗十九首》中处处可见这种焦虑的情绪。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既然生命短暂,死亡必将到来,何不及时行乐。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生命绝非金石般永恒,那些服药以求长生的人都死于炼丹炉之下。不如把握现实的快乐,饮美酒伴佳人,此乐何极?

值得注意的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无名诗人,理性地表达了对服药以求长生不老的反对。而服食丹药以求长生不老,在药物的迷幻之中渴望坐地飞升以求永生,这是典型的道教生死观。

越是活得好的人越希望长生不老。

齐国的齐景公特别惧怕年华老去生命终止,他到牛山游玩,看着自己的大好河山,突然长叹一声,要是能长生不老该有多好啊,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牛山之叹。齐景公还曾经杀掉两个大臣,奉献给上天,保佑自己永远不死。唐代诗人杜牧专门写了一首诗《九日齐山登高 》感慨系之: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杜牧说,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人有生就有死,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何止是齐景公,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在长生不老梦想的刺激之下智商突降,不是被方士忽悠,就是派出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赴海上仙山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结果徐福没有回来,自己还是死在沙丘。伟大如唐太宗李世民晚年亦死于丹药,可见,在长生不老的幻想面前人人都是傻子。

道教思想来自于老子和庄子。老庄认为生命来自自然,死亡是归于自然。因此,生不喜死不忧,一切顺其自然。但老子与庄子思想当中一些关于生命以及养生的理论,后来却成为道教生死观的理论根源。

道教从老子的清静无为、抱朴守一的思想中找到了理论依据。老子说,“深根,固祗,长生永视之道”,而所谓的“深根”与“固祗”,在道教徒看来就是守住体内的元气。

庄子是养生大师,他专门写了一章《养生主》阐述养生之道。他的“心斋”与“坐忘”固然侧重心灵的修炼,但也包含了养生理论的因子。他常常天马行空地想象,他说八百岁的彭祖是“道引之士,养形之人”,他还说理想中的神人至人可以“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老子的理想人格是抱朴守一的圣人或者婴儿,而庄子则给他的理想人格加上了神仙的色彩,这也是道教深受庄子影响的地方。

道教摒弃了老庄的自然主义生死观,吸收了庄子养生理论当中的“吹嘘呼吸,吐纳故新”的方法,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死观。道教徒们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自然无法规定更无法决定我的生命,我的生命是我的地盘,我的地盘我做主。人类只要管理好自己的身体,善于修道养生安神固形,便可以长生不老进入仙界。

道教生死观的理论出现在《太上老君内观经》中,“道无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属形而不属道。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在守道,则长存不亡也”。

这是道教关于长生久视之道的理论渊源,能守道的长生,不守道的死亡。因此无论是修炼精气神的内丹派,还是冶炼金属药物的外丹派,其根据就是守道。

道教的内丹派认为人的身体之中有元气,与自然界中的元气合而为一,只要修炼内在的气,就能让自我融入自然界的阴阳消长中,而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但很显然,修炼气功是一件非常不好玩的事情,理论上讲没有人能够真正做到抱朴守一心如止水。如同佛家的打坐一般,即使身体平静如水,其实内心还是波澜起伏。所以“内丹”的效果实在有限。

因此,道教徒们觉得应该还有一种外在于自身的,可以多快好省地促进人长生不老的方法,这种方法叫做炼丹。魏晋南北朝时就有大量服药的名士,曹操的女婿何晏就是代表。他们服用一种叫“五石散”的药,服药后浑身发热,有的人甚至脱光衣服满世界疯跑,这显然是中了“五石散”的毒。

道教大师葛洪对外丹理论颇有研究,他认为呼吸导引修炼气功,人还是不免一死,但“服神丹令人寿无穷,可以乘云驾龙上游于太清”。他的依据是金丹用火炼制而变化无穷;黄金扔进火里百炼不消,埋进土里不会腐朽。因此,服用这两样东西可以让人长生不老。这就是一种简单的类比方法,在今天看来,与吃猪脑补人脑、吃啥补啥的观念一样可笑,但古人就相信这个。

人,特别是生活富足其乐融融的有钱人,尤其喜欢炼丹服药,毕竟穷人也炼不起金丹,只能去修炼内丹气功了。在今天看来,内丹与外丹特别是外丹的服药派,希望达到长生不老的梦想特别荒谬,但道教还是成长壮大绵绵不绝,这其实反映了人的潜意识——我真的不想死!

道教养生术主要有哪些

道教养生的五大原则

长生不老,不仅是秦始皇和汉武帝等古代帝王的追求,也是数以千计众生的梦想。究其原因,尹真人高弟一语道破天机曰:“大众好生恶死,以莫识死生”。古人云:“认得不死人,方才人不死”。诚然,生、长、壮、老、死,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无法更改。但延缓衰老却是人类完全可以把控的,衰老分生理性衰老和病理性衰老,现代医学延缓衰老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已证实病理性衰老是完全可控或可避免的。

是以太上蕴好生之德,开度世之门,著经立法,道祖老子遗不朽灵文《道德经》五千言,南华真人庄子著《南华真经》等。道家道教医学,日臻完善,道医名家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医学经验和养生方法;道学修真宗师、炼丹家们更是直指玄妙,汉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北宋张伯端平叔著《悟真篇》等。现存的道学典籍《道藏》所收道书凡五千四百八十五卷,备细详说。

向先圣学习,向成功者学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会看得更远。追本溯源,学习道家经典丛书,不误异说。笔者数十年对道学摄生的点滴领悟,辑录如下,以飨有缘人:

一、仙道贵生 人命至重

孙思邈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尊重生命是道家一贯的主张,老子讲“深根蒂固”,庄子言“长生”固形之术。作为修真之士不仅要尊重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也要注重动植物的生命,孙思邈在遣方用药过程中尽量避免用生命物入药,即使是万不得已用虻虫、水蛭之类,也要求“市有先死者,可市而用之”。并在《千金要方》指出:“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今之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物为药也”。

道教戒律立“不杀生”为首条,对人类生命自身也是要做到“不轻生”,要求人们保生、全生、尊生、尽终天年。《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载有:“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仙道贵生的思想是道家文化的核心。道家文化教导人们要贵生、重生、乐生,以“我命在我,不属天地” 的精神和动力,心存救济,度己度人。通过修习道家丰富的修养学说和修炼方法,物质生命可以得到延续而“益寿延年”,精神生命也得到升华,故说:“仙道贵生,人道贵华”。

二、长生之道 当先治病

南朝梁时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的茅山派道士陶弘景说:“夫学生之道,当先治病,不使体有虚邪……不先治病,虽服食行炁无益于身”。著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等以济世。面对疾病,最重要的方法是如何解决患者的病痛,没有实际疗效的方法和技术,再冠冕堂皇的高深理论,在事实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道门医学家小仙翁葛洪编撰了《肘后备急方》《肘后救卒方》,以药物、针刺、艾灸等方法救治伤患病痛,救人无数。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专设《食治》曰:“夫为医者,当须洞哓病源,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明确指出,“食治”是亦防亦治之法。

道门医家从延年益寿的宗旨出发,特别注重疾病的预防,《黄帝内经》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孙思邈更是把预防疾病放在首要位置,他说:“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治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三、功行双修 炼养诀要

《黄帝内经》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道生法门甚多,在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和药饵等等,不外乎以“阴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和”为宗。

道家功法,经历代仙师、道医们的几千年积累、提炼更新,道教不仅有自己独特的养生思想原则,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体且多姿多彩的养生方法,炼养方技从老子的“抱朴守一”以及庄子的“坐忘”,乃至“服气辟谷”,“胎息内养”甚至还有“金丹大道”的修炼等等。在动形功法除“导引”外,以仿生为特色的动功如华佗的“五禽戏”;以行气炼形的内外兼修功法,有峨眉的天罡指内养功,相传此功是峨眉山九老洞中修炼的“白猿祖师”司徒玄空所创,功法古朴舒展,动静结合,以练气内养为主,能吸天地山川、古松翠柏之灵气,纳于丹田,为修内丹之要药,是道家峨眉派上乘内丹功法之一,武当拳法有三丰太极、武当火龙掌等等。

全真《晋真人语录》曰:“若人修行养命,先须积行累功,有功无行,道果难成。”可见修真者,须以救己济人为修行的基本任务。法尚能舍,布道传法,度化众生。如此“功行双修”,始得真常之道。

(作者:古一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