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道吉日

墓碑前的香炉里面放什么最好(香炉里面放什么最好)

发布时间:2023-05-12 11:08:31作者:痴人痴梦来源:用户分享

香炉里面放什么最好(财神香炉里面放什么最好)

香炉里面放什么最好

香炉是很常见的东西,不过要想让香炉给大家带来好的风水运势可没有那么的容易了,有些做法是大家需要了解看看的,随便做不一定会提升运势,而且也有可能会让运势下降的。那么今天就跟着本期旺财风水一起来分析看看,香炉里面放什么最好呢?放什么旺财呢?

香炉里放铜钱
香炉里放铜钱能够让大家的偏财运得到提高,赚钱的时候会有便宜可以捡,这种时候大家确实是得到了一些好运,也能够感受到好运给自己带来的好处的。有了这样的做法,大家在赚钱上不需要很费力气或者是时间,轻轻松松的赚到钱,花钱也没有压力和负担。

香炉里放红绳
香炉里放红绳会让大家赚钱的主意变多起来,有了想法和主意,那么大家付出行动就简单了很多了。这种时候大家知道赚钱的方向在哪里,有了目标,大家行动起来也是方便了很多的。这样的做法下,大家对时间的把握是很好的,赚到自己想要的钱财很快。

香炉里放五帝钱
香炉里放五帝钱可以让大家的理财能力得到提升,赚钱不过是第一步,理财也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时候大家不仅仅能够赚到钱,还能够让钱生钱,财运的发展是越来越多的。这种做法下,大家的财富积累有很多,每一份钱都花在了刀刃上,不会挥霍钱财。

香炉里放石头
香炉里放石头能够让大家的毅力变强,赚钱的时候大家更能够坚持去做,不要小看了毅力在赚钱上的重要性。有了这样的做法,那么大家能够坚持去做,赚钱的过程大家会很好的面对,得到好的结果也是对大家的一种奖励,钱财收入是大家应得的。

香炉里放佛珠
香炉里放佛珠能够让大家变得冷静一些,而且会很好的控制住自己的欲望的,大家在赚钱的时候不会贪心,能够控制住欲望的人是有很多的希望的。拥有财运大家还需要好好的珍惜,这种时候大家不会欲求不满,得到了一些收获会好好的珍惜,更加的努力。

香炉里可以放的东西有很多,能够旺财的做法也是有不少的,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看看。财运发展起来的时候大家一定不能够坐以待毙的,得好好抓住机会,发展自己想发展的,生活往往会在这个时候被改变的。(第一星座网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网站管理人员,否则视为侵权。)

财神香炉里面放什么最好

香炉的作用和材质

香炉一般是为表法、供奉、行法等所使用的器具,也是所有法坛、神/佛堂、寺庙等必不可少的物品之一,关于材质上可以分个几大类:

一是铁质香炉,二是铜造的香炉,三是瓷质的香炉,四是现在的塑制品(树脂等),关于他们作用和能力都是一样的,不过传统的一些法教或者道教一般会用铜制。

一是黄铜所制更容易通灵通三界,二是因为过去民间的一些法教经常性的斗法和行法,这就导致了动不动就可能炸炉或者香炉损坏等等所以采用了铜制香炉。

可能有一些人会产生疑问那为什么不用别的金属香炉呢?那是因为铜在中国有着非常深的文化和意义,不论最早的青铜文明还是过去所使用的钱币都离不开铜,所以在民间乃至一些宗教都认为铜是最适合通灵和代表神秘,比如大禹曾铸九鼎镇压九州气运,秦始皇也曾铸铜人镇压气运等,现在又有了五帝钱可避邪化煞一说,五帝钱不光是因为历经万民之手,也因为他是黄铜之精,所以现在那怕假的五帝钱但只要是铜的并且经过开光加持也是能起到一些作用的,而且黄铜的颜色近于黄金的颜色,所以在古代乃至现代都是用来代替黄金来代表一些含义,比如聚宝盆、供财神的香炉等等,所以铜香炉肯定是首选,不过供奉神佛也好仙家也罢,都是为了表法所以只要心诚就好,香炉的材质也是可以忽略的,

比如民间或者一些宗教有的可能就用一个吃饭的饭碗来当香炉这种叫香碗,甚至有的可能用一个花盆也能用来当香炉,所以材质不材质不是太重要,重要的是心诚,但是给任何神像上香使用的香炉都不能出现缺口,即使是有裂纹也不行,因为在风水学中认为香炉的主要作用,除了上香之外还能起到镇宅的风水功效,而其镇的并不是人的住宅,而是神像的住宅,即为神龛的风水气场,所以香炉一旦出现缺口或者裂纹,其镇宅效果就会减弱,这样容易让神像被邪煞所侵,大为不利,另外也尽量不要用塑制品。

关于香炉里放什么东西比较好

现在正常的话是放专用的香砂,关于香砂的材质有的是染色的沙石或者一些别的材质,除了这些之外也可以放干净的沙子、细石子、大米等一些东西,说到大米在民间一些教系尤其是出马认为香炉或者香碗放大米代表的是供鬼,某专家就说:其实这只是一家一个说而已。,其实没有那么多学问。

道教认为五谷乃自然之精华所化,所以道教和法教的一些法都离不开大米、小米等,比如小米收惊、小米收魂、度亡、施食等都离不开小米或者大米,而佛教一些仪式中也有小米或者大米的存在,民间一些法教拜祖师或者祭兵马等都是直接用一个碗装上米上香的,甚至一些派系的财神坛、土地坛、拜灶神等也是用大米,在民间风俗中还有说法是香炉中的大米只要用的时间比较长了就有避邪和打鬼的能力,所以在一些道教、佛教和大多数法教中是没有香炉用米就是祭鬼拜鬼一说的。

要说是有那也是因为米代表吃食和由于是自然之精华,所以一些法术会用到,比如问米、开财库、超度、施食、催财等,而且香炉放什么东西和选香炉一样心诚则灵,比如有的法坛可能因为意外情况可能直接就用一些外面的泥土就上香都可能,法无定法,心诚则灵。

墓碑前的香炉里面放什么最好

坟前香炉里面放什么最好

□沈志权

清明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我们老家宣平,清明节与春节同等重要,有“清明大似年”的说法。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清明节有两件事要做,一是家家户户做清明粿;二是家家户户要去照清(宣平用语,意为“清明上坟扫墓祭祖”)。照清的时间,是清明前三日到清明后四日,即所谓“前三后四”,共八天。这期间若逢寅虎日则不上坟,老人们说,虎会吃人,所以避开。

与其他中华传统节日相比,清明节别具特色,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传统节日。据学者考证,“清明”一词最早出现在周代,《国语》把一年四季的风划分为“八风”,清明风属“巽”,《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三月节……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但作为冬至后第107天、公历4月5日前后的清明节气的正式形成则始于汉代。因节气而定的清明,正好在寒食节后的第三天。

关于寒食节,民间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为纪念逃亡时曾割肉相救、后又被他误令烧死绵山的忠义之士介子推而设立的。寒食节在古代是一个祭祀大节,节日期间全国禁烟火,吃冷食,上坟祭祖。寒食节初期人们吃的冷食,主要是以粳米或大麦粉烧制成稠粥,放冷却后食用,谓之“冷粥”。据《后汉书·周举传》记载,寒食节在汉代至少长达一个月,这期间百姓只能吃冷粥,“莫敢烟爨,老小不堪,岁多死者。”为此,东汉周举在太原一带革除禁火陋俗,还百姓以温食,深得民心。到了唐代,寒食节改成三天。唐代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到了宋代后期,清明节取代寒食节祭祖的功能开始凸显,吴自牧《梦粱录》云:每年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此后,寒食节与清明节气逐步融合为清明节,具有了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内涵。而清明粿作为寒食节的食俗则被保存了下来。

鼠曲草。

清明粿,又名青团、艾粿、菠菠粿、清明粑、清明馍馍等等。有学者考证,青团的历史记载可追溯到南朝梁代,作为寒食节的冷食食品之一,其制作材料多为鼠曲草或南艾蒿加米粉。鼠曲草与南艾蒿被用于清明粿制作,极有可能与其药用价值有关,李时珍《本草纲目》引《荆楚岁时记》云:“三月三日,取鼠曲草叶蜜和为粉,谓之‘龙舌料’,以压时气。时人采茎叶和米粉,捣作粑果食。”可见鼠曲草有“压时气”的作用,而南艾蒿则有祛湿热、消炎、止泻等作用。古代南方尤其是今江浙沪闽沿海一带,气候湿热。历史上东晋南朝人由北方迁徙而来,多数人不适应这种湿热气候而患上疾病,下不止,所以取鼠曲草等制作冷食食品祛湿,并相沿成习。直至今日,我国南方绝大部分地区仍盛行清明时节吃清明粿的习俗。我曾吃过江西的清明粑、安徽的蒿子粑和四川的清明馍馍,以及浙江多地的清明粿,但最令我难忘的还是家乡宣平的清明粿。

泥胡菜。

在我们宣平,制作清明粿有一整套的程序,选材也特讲究,甚至连蒸粿时铺垫蒸笼底也不用垫巾,而是用新采的蒸粿树叶(学名山矾树叶),这样蒸出的清明粿更具清香味。制作时,全家参与,邻里帮忙,仪式感满满。清明前四五天,男的上山采摘蒸粿树叶,女的提着竹篮去野外采摘做清明粿的鼠曲草、泥胡菜和一种宣平俗称“蓬”、学名叫做“南艾蒿”的野菜。“蓬”是宣平人制作清明粿最普遍的材料,田塍坡地到处都有,一开春就蓬勃生长。

宣平俗称“蓬”,学名“南艾蒿”。

说到“蓬”,有必要在此作一点植物小科普。因为如今的美篇、美食介绍文章,一说到清明粿的制作材料,都说是用“艾草”,就连宣平著名美食小吃“蓬糕”,打广告、包装盒也写成了“艾糕”。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艾”与“蓬”虽长得很像,但并不是同一种植物,不能误食,宣平人绝不会用艾制作食品的。艾,又称家艾,一般多为人工种植,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植株有浓烈的香气,李时珍《本草纲目》:“艾叶生则微苦大辛,熟则微辛大苦,生温熟热,纯阳也”。艾不是食材,而是一种药材,具有温经、祛湿、散寒、止血、消炎、止咳、安胎等功效,其叶可制艾绒、艾条,用于艾灸。民间认为艾草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因此端午期间挂艾与菖蒲于门上,相沿成习,遂成端午风俗;而“蓬”是一种野生植物,与艾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梗更细小,叶更细长,且背面除叶脉外密被灰白色绵毛,植株香气比艾清淡,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多作绿色食物,亦可入药,作为艾的辅助代用品,有祛湿、消炎、止血、驱蚊等作用。

艾。

妇女采回“蓬”、鼠曲草、泥胡菜后,分别择、洗干净,再分别放入沸水焯一下,捞出,置于三个容器用清水浸泡。宣平民间认为“蓬”性温,而鼠曲草和泥胡菜性平和,所以家中如有孕妇、哺乳期妇女或病人的,就用鼠曲草、泥胡菜给他们另做清明粿,而健康人吃的是“蓬”做的清明粿,叫“蓬粿”。焯过的“蓬”用清水浸泡一天一夜后,捞出挤干水分,剁碎,与一定比例的米粉和糯米粉混合搅拌均匀,再放进石臼舂细腻。然后拿到案板上搓揉均匀,再用麦面擂擂成饺子皮一样厚薄。而后拿只小碗倒扣在擂薄的粿面上,用锥子之类的尖锐器具沿碗口划一周,掀开小碗,一张又圆又薄的粿面皮便出现在案板上。接着,就可以做清明粿了。在这一整套流程中,体力活全由男的包了,女的主要是制馅、做粿,邻居们也过来帮忙,小孩则在划粿皮,压粿印,或用粿面捏制鸡鹅之类的小动物。大家济济一堂,和睦友好,欢声笑语,好不热闹。

山矾。

宣平清明粿的馅有甜、咸两种,甜的或用赤豆泥加糖,或用炒米粉拌糖,或干脆用红糖;咸的则用精肉、豆腐、竹笋、香菇、雪菜、香葱等搭配而成,喜欢吃辣的还可以加点辣酱;上坟祭祖用的清明粿、粿印则一律直接用红糖作馅。做好的清明粿放在摊着一层山矾树叶的蒸笼里,上锅烧蒸,十几分钟后,清明粿的清香就溢满厨房,飘出窗外。清明前几天,家家户户都在蒸清明粿,村里的空气也弥漫着一股清明粿的香味。待蒸熟后,揭开蒸笼盖,那绿莹莹的清明粿躺在微黄的山矾树叶上,就像用新疆墨玉制作的艺术品,让人惊艳不已。咬一口热气腾腾的清明粿,清香、柔滑、绵软、糯韧,甜而不腻,肥而不腴。吃完之后,余味绵绵,齿颊留香。

清明粿。

到了清明节,上坟照清的人成群结队,有的扛着锄头,有的手拿柴刀,有的提着篮子,有的挑着箩筐。篮子、箩筐里装着清明粿、粿印、青葱炒肉片、豆腐、青菜以及苹果、柑橘、糖果等祭品。我们家族20多号人跟着家主首先来到太公坟,先清理坟场的杂草,再给坟背加土,压方纸,插坟龙。然后在坟前摆上祭品,酒杯斟上酒,点燃两支蜡烛,每人分发三支点燃的香。先由家主奉香祷告:“太公大人,今天是清明节,子孙后代给您照清来了,您好好享用吧!”说完,将香插在坟前的香炉里。接着,大家按照辈分大小相继上香。酒过三巡,烧纸钱,酹酒,放爆竹,收起祭品。然后向下一处祖坟转移,又如此祭奠一番,再转移到另一处祖坟。

在照清的途中,大人们割下路边长新叶的柳条,制成一个个帽圈,戴在孩子们的头上。然后又去路边砍下一根油桐树枝,起皮做成喇叭状,“嘟嘟”地吹奏起来。男孩抢过油桐喇叭,一边走一边吹地乐着。女孩则去路边采摘映山红、紫藤花,插在头戴的柳圈上,把自己打扮得满头姹紫嫣红。路遇另一支照清队伍,大人们互致问候,小孩们则比谁的喇叭吹得响亮,谁的柳圈打扮的漂亮,大家嬉闹追逐,平添了几分踏青游春的欢愉。等最后一处祖坟祭扫完毕,大家在坟场边上找一块平地,摆出清明粿、酒菜、糖果等。大家席地而坐,一起分享祖先享用过的清明祭品,你敬我让,于是又有了一种野外宴饮的乐趣。

在坟场边分享祭品,或许在今天的人看来,觉得不卫生,所以如今祭扫清明之后的食物大多倒在了坟场边上。但这是一种古风礼俗,古人认为在坟场分享祭品,一是对祖先的崇拜,二是可以得到祖先的护佑。《孟子·离娄下》载有一则“齐人乞墦”的故事:齐国有一个家有妻妾的男子,经常去郊外坟场向人们乞讨吃剩的祭品,一处没吃够,又去寻找下一处,直至酒足饭饱才回家,然后洋洋得意地对妻妾谎称与富贵朋友宴饮去了。故事虽讽刺齐人的虚伪无能,但也曲折反映了古人在坟地分食祭品的风俗。(本文图片由潘美进、潘玉仙摄。题图由CFP提供。)

作者简介:沈志权,教授,发表或出版小说、散文、文论、专著200余万字,现居杭州。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